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讨论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3-21 00:54:19
第二学期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讨论的有效性
津海小学  王丹
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学科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相互启发,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尝试表达的习惯,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它的实施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讨论的认识不足,在课堂讨论中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课堂讨论存在着重热闹、重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足。
具有实效性的课堂讨论是在教师充分认识课堂讨论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产生思维碰撞,共同分享探究成果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影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的因素有:1.讨论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过难或过易。2.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吸引学生。3. 学生课前预习不够,用来讨论的信息不足。4. 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的差异。5. 个别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多数学生处于听众的地位。6. 教学时间有限,讨论不能充分进行。7.分组讨论结束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组。8.讨论过程中,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缺少结论。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呢?下面就个人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精心准备,培养习惯
这主要包括:1.要确定有价值的讨论题,并准确表述讨论的主题。一般来说,一堂课真正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并不太多,只有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问题,或者课堂的主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切忌动不动就要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多而滥的所谓讨论,尽管表面上热热闹闹,他一言,你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实质并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相反,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遇到问题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慎重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而且要以精准的表达,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2.要认真分析班级的学情,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讨论的小组。3.要训练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比如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努力与他人沟通达成一致的习惯等;4.在讨论前,教师必须明确告知学生在讨论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二、精心选择讨论内容  
选择讨论内容必须遵循两点:一是讨论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个人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解决。那么如何选择设计好讨论题呢?  
1.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
2.针对一个问题,存在多种看法,甚至是绝然相反的意见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3.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三、要做到面向全体
这是讨论的基础,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观察、操作后的归纳、总结等思维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而小组讨论正好可以让学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来弥补这一差异。所以讨论时,应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能体验到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四、要留有足够的讨论时间
要想真枪实弹地发挥讨论的主体和合作功能,讨论的时间就必须充分。如果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的讨论尚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表,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也不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  
五、专心倾听,适度参与
课堂讨论的价值不单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发展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讨论应视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学生讨论中所发表的各种意见,密切关注讨论的动态,让讨论始终围绕讨论的主题展开,而不至于偏题、跑题。在讨论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教师也可适时做一个简短的小结,既总结肯定前阶段讨论达成的成果,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不敢过分放手,另一个是放下去却无法收回。  
六、积极引导,客观评价
在课堂讨论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比如讨论变成了个别人的发言,而绝大多数人只是沉默不语,或者干脆出现无人发言的冷场,这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把讨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化解,降低难度。再有遇到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讨论,在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教师要及时提醒,使其尽快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在讨论出现双方观点争执难以继续的时候,教师要适时概括双方的观点,客观公正地对双方的意见作出自己的评价,而且不带个人的偏见和个人感情色彩。  
七、及时总结,不断推进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做及时的总结,归纳学生围绕讨论主题达成的共识或围绕问题寻找到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把通过讨论获取的新知识帮助学生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成为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并做适当的迁移,形成学生的能力。同时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将面临的新的问题,为后面的讨论和其他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总之,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必须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讨论过程中的引导和讨论后的总结,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运用创新实践的策略
下一篇:小学古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