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3-24 09:59:02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用[2000]33号至35号三个文件明确了用5至10年时间,在中小学完成“校校通”工程、全面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全面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任务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市不仅在中小学全面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而且各个学科越来越多的老师正在积极地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中来。
但不容乐观的是,我市从1999年开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到目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于名目繁多的各种“整合”众说不一,让人目不暇接,不少人在整合中迷失了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对整合进行认真的思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盲目行动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一、整合的现状
实例1.“四不像”的整合课——小学语文课葡萄沟。
课件中的卡通人“奇奇”交待学习任务后,学生在网上一会儿欣赏葡萄沟的风光,一会儿听少数民族歌曲,一会儿查询葡萄干生产工艺……。教师还设计了学生画葡萄、品尝葡萄干的环节,忙活了半天,惟独忽略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感悟。
整节课因技术应用的不合理而支离破碎,有意无意间语文课变成了追求技术创新的活动表演课。
实例2. “技术高超”的整合课——初中艺术课秦腔脸谱。
媒体伴奏加教师声情并茂的专业伴唱激情导入后,学生开始在主题学习网站上“展示秦腔背景”、“曲目”、“脸谱”、“趣闻轶事”栏目中,自主学习秦腔文化。5分钟后,在教师演示讲解用“画图”绘制对称图形及着色方法之后,学生便开始了绘制秦腔脸谱的作品创作(其实是在教师提供的“秦腔脸谱白描画”基础上着色)。8分钟后,老师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表演角色小品。
由于教学中缺乏对教材上秦腔脸谱文化及如何用构图、着色描述人物特征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任务不够明确等原因,致使最终的作品展示、表演、评价均流于形式。“技术高超”的整合繁荣下,却出现了学科教学的表层化趋势。
上课的老师很亢奋,听课的老师却一脸的茫然……。
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整合的认识是多元化的,在整合的提法上至少有以下三种: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3.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
显然每一种提法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其次对“整合”的定义阐述也至少有七种说法:
  1. “层次”说:创设环境、演示展示、练习测试、表达交流、组织合作、获取资源等多个层次;
  2. “结合”说: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应用”说: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4. “核心”说: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5. “融入”说: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融入教学;
  6. “改变教学结构”说: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
  7. “目的、任务”说: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
二、整合者需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在这样一个缺乏理论研究基础、但有关整合的说法却众说不一的环境中,整合者在整合中迷失方向、整合出以上课例不足为怪。智者应该冷静下来,通过对以下三个问题的理性思考,从正面探讨一种科学可行的理论,为整合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1. 什么是整合——整合本体论问题;
  2. 为什么整合——整合价值论问题;
  3. 怎样整合——整合方法论问题。
每个参与整合的教师对于以上三个问题的看法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整合的态度和在整合中采取的行动,最终制约着整合的成败。
(一)什么是整合?
对于整合的提法,我们来看一下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原教育部长陈至立的讲话:“二、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第一,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这个提法又得到教育部文件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的印证:
“4.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文件中第一个层次符合我国教育的现状,是个科学的提法。如果将认识统一到教育部的这个提法上来,就可以减少目前在整合认识上的许多误区。
(二)为什么整合?
  1. 用安装“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网络机房所具备的“电子点名”、“广播教学”、“监控转播”、“学生演示”、“远程消息”、“电子举手”等功能,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
  2. 用“虚拟现实”(仿真)让学生感知常规情况下无法感知的现象;
  3. 用“主题网站”为因材施教、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4. 用互联网使师生共享全球教育资源。
整合从教学手段这个最低级的改革开始,迫使教育者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乃至最高级的教育理念,并进行着改良。整合自身的这种优势,使它可以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推波助澜,促使教育改革取得成功。应该说整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虚拟现实”、“资源共享”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为传统的班级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与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三)怎样整合?
 
整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诸元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它遵循的是系统论原理。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是整体性、综合性,整体效应是系统论最重要的观点。
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是整合成功的前提,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整合的核心、灵魂,是整合的出发点和依据。信息技术在整合中只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它不能自动地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用“虚拟现实”辅助传统教学。
⑴再现宏观、微观、内部现象。例如天体的运动、分子的运动、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等等。
⑵显示动态过程的瞬间状态。例如运动学中有关运动的分解,体育学科中的分解动作等等。
⑶虚拟实验室。模拟诸如爆炸、有毒的化学反应、架设高压电路等危险实验,或者为降低学习成本所进行的诸如飞机驾驶、理化生实验及绘画、谱曲练习等等。
  1. 用网络实现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时代衍生的网校、空中课堂、远程教学、BBS论坛、专题网站及其它教育资源,使班级教学不再过分依赖于本校教师。
  1. 用主题学习网站为分层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用信息技术实现的“资源共享”、“实时交互”为实施因材施教、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搭建可行性平台,使理想的“下保底,但上不封顶”的班级教学成为可能。
⑴由在线数据库提供学生提交作业的统计数据,实时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
⑵由专题论坛,实时了解并解答“不知名”学生在完成“双基”学习任务时遇到的困惑,使基础差的学生不至于掉队;
⑶由资源链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满足学习进程中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⑷由专门设置的学习任务及相关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应该用在什么地方、用来做什么、怎样做等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思考,并从追求整合的整体效应出发,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作为衡量整合好坏的根本标准。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哲学思考及其实践建议”原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邓立言
教学组织策略主编 董洪亮 教育科学出版社
有效教学方法[美]加里·D.鲍里奇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网络环境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06.3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樊志华
 
  •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下一篇:本科论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