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3-25 15:45:28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素质
  论文摘要:美术教育,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略了“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熏陶,做到真正的审美教育。
   我国的学生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审美教育。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的审美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然而,经过多年的美术教育实践,笔者发现,当前的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突出地表现在: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略了“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人文素质教育。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既强化了美术技能训练,又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升华,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美术中的重要性
  美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蕴涵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人类理想、愿望、情感、道德、意志、价值、尊严、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
  那么什么是人文呢?
  我国古代六经之首的易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这里可见,“人文”是与自然天相的“天文”相对的、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等各种社会关系的“以化成天下”的伦理思想。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从西方的相关论述来看,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human tans”(人文精神)一词,并指出“human 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的时候,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humans”(人文主义)的理论。
  纵观中西方对人文的认识,尽管由于文化的因素在其表述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实质是没变的。综合起来,人文就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文化,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等。简单地说,人文就是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的体现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靠美术来承载的。比如埃及的靠金字塔,以及那些墓壁画,古希腊的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典建筑和雕塑。我国气势恢弘的秦始皇陵兵马佣、中国古代人物画卷清明上河图、故宫、敦煌莫高窟等大批艺术精品;古罗马的斗兽场、巴黎圣母院……它们无一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比如清明上河图,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比真实而细腻地描绘出了宋代现实生活的场景,体现出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很显然,“美术”不仅仅是“术”的问题,它还涉及美与生活、美与情感、美与文化、美与科学等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联系。
  二、美术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危害
  美术作品承载着的人类文明表明,美术教育的实质不是美术专业教育,而是人文教育。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也不是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使学生都成为大画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艺术的鉴赏力,提升人文精神!
  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上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造成“有术无美”的教学现状。在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侧重技法训练,甚至干脆就只有纯粹的技法训练,将成人的规范模式灌输给学生,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以此来提高艺术(美术)类学生的“升学率”。长期下去,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严重缺乏,更偏离了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目标。美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对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过于强调技法的训练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很多不容忽视的后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基础教育要求相脱节。美术教育中,学生通过眼、脑、手的密切配合,使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从观察到思想感受,再到创作表现,再到升华提高的循环渐进过程。而现代中学美术教育偏重于技法训练的现状割裂了知识技能与审美情感内容的有机联系,不能实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动、画之有物的最佳结合,最终导致学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
  2.偏离了审美教育的宗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教学既要有直观性、系统性,又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既要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又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既要求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又要做到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
  3.阻碍了学生的心智发育。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社会体验和社会认知的过程,进而实现创造的美妙过程。但过多的技法训练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个性、情感、意愿等的个人情感原表达。带着厚重人文情怀的美术教学过程本是一个畅享人类文明、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枯燥的技法训练往往撇开了学生的爱好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平衡性发展。
   三、充分利用素材在美术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挖掘
  在前面我们论述过,美术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浓厚人文色彩,对塑造人性、发展健康人格、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等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切实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单纯的训练绘画技法转变到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本的课程理念上来。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把美术教育回归到人文教育、美术文化教育的层面,加强美术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渗透,努力体现对学生身心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最终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2.努力在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挖掘人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教师就应该借助于历代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文化熏陶。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美术教师应从多个角度让学生体会优秀作品的魅力。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从技法而言包括构图、色彩、表现手法等。比如徐悲鸿的八骏图,是采用的是国画水墨技法,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一目了然;凡高的阿尔的吊桥则采用了鲜艳浓烈的色彩,奔放有力的线条,让整幅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让学生明白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如黑格尔所说的,要对作品的“意蕴”进行发掘与领会,这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它体现了时代、社会的精神风貌。比如中国山水画中所体现的自然、和谐的意境、禅宗意识等等;古希腊的雕塑等美术作品所体现的崇尚理想、对科学精神的追求等等。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和精神,也才能让他们充分深刻地理解作品,从而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4.从历史文化角度挖掘人文素养。古今中外的很多优秀美术作品都能很直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毕竟美术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通过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可以了解美术作品所体现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文化、社会状况。比如通过簪花仕女图,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唐代宫廷生活、服饰文化、社会风尚潮流等,通过清明上河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宋朝时的社会风俗、建筑风格、商业贸易、日常生活等。这些直观的作品,可以比任何文字介绍都能更直观、更生动、更准确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生活。教师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的挖掘,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人文知识,让学生直观地接触到人类文明的经典,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与演变,而且还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要在美术教育中真正做好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而经过长期的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去实现。因此,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能一味地追求绘画技法的娴熟与巧妙而忽略了美术作品背后蕴含的最重要的人文精神。只有丰富了自己的人文知识,美术教师才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把真正的审美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育论。
  [2]郭绍纲,范凯熹,美术教育方法论。
  [3]臧福军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浅析。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
  [5]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6]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