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发布时间:2019-03-31 23:48:45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磨头镇狮口联合小学三(1)班  李宣霖
    辅导教师  罗根明
                              
 
我发现了蚂蚁的秘密
磨头镇狮口联合小学三(1)班  李宣霖  辅导教师  罗根明
蚂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小动物,可谁注意到它们长得什么样呢?还是让我来告诉大家,蚂蚁是由三个小黑球组成的,头部长着一对触角,是六条腿的昆虫。
科学课上,老师带领我们观察蚂蚁。可是蚂蚁太小,隔着瓶子看不清;白纸上的蚂蚁到处爬,也很难观察。怎么办呢?有人说,蚂蚁怕樟脑丸,用樟脑画一个圆圈,蚂蚁就跑不出去了。
真的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决定做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于是我们用樟脑在地上画了六个圈,把三只大蚂蚁围困在里面。这三只大蚂蚁身强力壮,个儿都比一般的蚂蚁要大许多。它们围着樟脑圈爬了几周,见没有出口,就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冲过了第一道圈又冲向第二道圈。这一次虽然没有第一次那样利索,但最终还是通过了。接着,这三名勇将又冲向第三道圈、第四道圈和第五道圈。这几回它们通过时看上去十分艰难。它们走一步退半步,走三步跌二跤。创过第五道圈后,一只蚂蚁彻底“牺牲”了,剩下的两只继续跌跌撞撞地冲向最后一关——第六道圈。还没有走到一半,一只倒了下去,另一只尽管突破了层层包围圈,可是向前没走几步,也伸伸腿,死了。
  啊!蚂蚁真的怕樟脑。我经过自己的试验证实了,多有意思啊!
那么,蚂蚁是怎么进行交流的呢?
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来观察。先在地上放了一条虫子,一会一只蚂蚁就过来了,他先围着虫子转了一圈,用触角碰了碰,又走了。难道它不想要吗?我们耐心地等着、看着。这只蚂蚁到了另一只蚂蚁跟前,用触角碰了碰它的触角,接着这两只蚂蚁又去找另外的蚂蚁……
不一会一群蚂蚁过来了,它们有的爬到下面,有的爬到上面,开始搬了。原来蚂蚁是靠触角来交流的呀,真是太有意思了。
 
2007年5月
 
 
       小蜗牛的秘密
  雨后,我和姐姐到外面去玩耍。
  无意中我们在一片藤架下的泥土中发现了群出生不久的小蜗牛,我拿着一只小蜗牛仔细观察着。这只小蜗牛外壳比纸还脆、还薄,软软的身体在地上挪着挪着,不知不觉就动了一点儿,却见不着走了多远,大概要走十多分钟,才能看出走了那么一丁点儿。那一对细细的触角,总是随着身子挪动着而慢慢伸长,慢慢缩短……我对它的触角产生了兴趣,用手指轻轻碰了碰,哎呀!它竟然以0.1秒不到的速度“嗖”的一下,把触角缩了回去,不一会儿又若无其事地伸了出来。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它爬行的时候,它的足腺能够分泌出黏液,它的足紧贴着物体,通过足部肌肉作波形蠕动,就能缓慢向前爬行了;再加上黏液较滑,便于身体滑动。噢!怪不得蜗牛爬过的地方都会有黏液的痕迹呢!                                            
      蜗 牛 的 生 活 习 性
                     玲珑中心小学四(2)   管成萌
    在去年的科学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去找可爱的小动物-----蜗牛。我们看到了一只小小的蜗牛正在青菜叶片上慢慢的蠕动。我们都惊喜的叫了起来:“老师,快来看啊”这时,我一下子又发现了一只,不,两只、三只……天哪,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家伙。真是太高兴了,因为我对它们非常有兴趣。突然我头脑中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它们都停在青菜上吃青菜叶,是不是除青菜叶外的其他东西他们都不爱吃?如果还有其他爱吃的,那又是哪些东西呢?虞老师听了我的问题,建议自己去做一个实验。虞老师告诉我,蜗牛跟人一样,吃饱了就不爱吃东西,所以应该等蜗牛饥饿时才开始做实验。于是我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实验次序 食       物 蜗 牛 的 表 现
1 青      草 蜗 牛 拒 绝 吃
2 瓜果皮渣 蜗  牛  要  吃
3 蜗 牛 拒 绝 吃
4       莴  苣  叶 蜗 牛 喜 欢 吃
5 甘  蔗 叶 蜗 牛 喜 欢 吃
6 农作物的根、茎 蜗 牛 喜 欢 吃
7 鱼      肉 蜗牛不屑一顾
8 猪      肉 蜗牛不屑一顾
9 饼      干 蜗 牛 拒 绝 吃
10 蜗 牛 拒 绝 吃
11 桔      子 蜗牛吃了一点点就不想吃了
12 苹      果 蜗牛吃了一点点就不想吃了
13 醋一靠近蜗牛,它的触角就缩进去。
14 树  叶  嫩  芽 蜗 牛 较 喜 欢 吃
15 蘑         菇 蜗 牛 较 喜 欢 吃
16 青   菜     叶 蜗牛特别喜欢吃
    通过上述的实验,我发现蜗牛喜欢吃蔬菜、嫩芽与农作物的根、茎,所以是一种害虫,但它不喜欢吃有异味的食物如:葱。碰到醋反应较大。采食活动从傍晚6时左右开始,一般在20---24时达高峰,早上6时左右停食。
    蜗牛还有什么明显的习性呢?它为什么在傍晚或夜晚才出来进食,它是怕光吗?第二天,我又向虞老师提出了一个我感到困惑的问题,老师鼓励我继续探究,并与我一起合作。我们把蜗牛放置在一个纸盒的当中一格,纸盒的左边一格是暗的,右边一个是有亮光的,把这三格打一个小通道。这时,我们发现蜗牛慢慢爬向了黑暗的一端。噢!明白了,它为什么喜欢傍晚或夜晚出来了。
蜗牛在干燥与潮湿环境中的对比实验
(单位:只)
  爬向干燥滤纸 留在中间 爬向潮湿滤纸
数量 活动表现 数量 活动表现 数量 活动表现
第一次 2 很快爬越干纸面 2 从干湿润之间爬过 6 几只蜗牛连在一起
第二次 3 也是很快爬越干纸面 4 留在中间不动 3 很快
合计 5 6 9
 
(注:实验蜗牛总数10只)
 
表2:蜗牛在冷与热环境中的对比实验
(单位:只)
  爬向热水 留在中间 爬向冰水
数量 活动表现 数量 活动表现 数量 活动表现
第一次 1 探头爬一会儿就把头缩回壳里 7 大部分连在一起爬动 2 开始爬得很快,后来停下不动
第二次 2 遇到热水后把头缩回壳里 6 也有5只连在一起爬动,1只自己在中间爬动 0 曾有1只蜗牛向冰水处,但自己有掉头爬回中间。
合计 4 14 1
 
(注:1、实验蜗牛总数是10只;2、测量到第一次实验时热水的温度是45℃,滴到滤纸后温度是30℃,冰水的温度是-10℃,滴到滤纸后是-2℃。第二次实验时热水的温度是55℃,滴到滤纸后温度是33℃,冰水的温度是-8℃,滴到滤纸后也是-2℃。)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表3:        蜗牛在细沙与食盐环境中的对比实验
(单位:只)
  爬向细纱 留在中间 爬向食盐
数量 活动表现 数量 活动表现 数量 活动表现
第一次 1 爬动得很辛苦、很慢 9 相互爬在一起 0 曾有1只碰到食盐后吐出很多泡沫
第二次 0 曾经有1只爬向沙后就 10 也相互爬在一起不动 0 曾有1只蜗牛碰到食盐后缩回触角
合计 1 19 0
 
(注:实验蜗牛总数10只)
   
表4:           蜗牛在光亮与黑暗环境中对比实验
(单位:只)
  爬向黑暗处 留在中间 爬向光亮处
数量 活动表现 数量 活动表现 数量 活动表现
第一次 8 实验开始就很快爬过去 3 爬了一会儿就不动 1 爬到箱壁板就不动了
第二次 10 爬行速度较快 2 停在原来位置不动 0 --
合计 18 5 1
 
(注:实验蜗牛总数12只)
 
七.结果
1    从上面的4个对比实验中发现蜗牛对实验设置的环境刺激比较敏感,特别是对盐、有冰冷的温度强刺激强光刺激都很敏感,比较喜欢潮湿、黑暗多水的地方。
2    蜗牛的触角很灵敏,很快就感触周围的环境。
八、体会和建议
   在何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更加了解了蜗牛的生活习性,知道了蜗牛它是怎样生活的,同时我们又学会了制作表格记录蜗牛的活动,学会数据的统计方法,我们在实验中学了很多知识。另外我们还建议:
1、因为蜗牛是一种很灵敏的环境检测动物,所以我们要爱护和保护它。
2、  建议科学家发明一种像蜗牛这么灵敏的机器,防止环境受到破坏。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
[ 作者:晋云鸥    转贴自:晋云鸥    点击数:891    文章录入:晋云鸥 ]
    周二体育活动时,孩子们偶然在墙脚下发现几只蜗牛,这两天他们一有空就会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议论。我灵机一动,这不是引导孩子们探索的好机会吗?这天自然课上,我对孩子们说:“看见你们对蜗牛那么有兴趣,老师真想和你们一起探索蜗牛身上的奥秘,谁来告诉我,对于蜗牛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教室里一下子活跃起来,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我想知道蜗牛有没有眼睛”;有的说“我最想了解蜗牛住在哪里”;还有的说“蜗牛那么小,它有嘴吗?如果有那它吃什么?它会咬人吗?”、“蜗牛有脚吗?它是怎么爬行的呢?”、“蜗牛和螺蛳都有壳,他们是一样的吗?”、“为什么用手一摸,蜗牛就会把身体缩到壳里去?”、“蜗牛在我手上爬时总是湿湿的,它流出的是小便吗?”、“有一次,我看见蜗牛爬过身后留下了一根线,我想知道是什么?”……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发言,看来,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我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概括了一下,在黑板上勾画出这样的提纲: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吃什么
 
软体
 
黏液
 
 
 
 
 
 

 
 
 
 
 
 
接下来我又问道:“孩子们,今天你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些问题老师也不知道,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孩子们再一次激烈讨论起来:“我们可以问爸爸、妈妈,我经常问他们”、“可以自己观察,自己找到答案”、“老师,可以查书,我有百科全书,那里面什么都有”、“还可以到书店、图书馆去找”、“还可以……”
“你们真会动脑筋!”我由衷地称赞道:“现在,老师请你们当一回小小科学家,你们自己寻找伙伴,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研究,我想看看谁最能干:自己寻找蜗牛观察、自己想办法做好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下周上课时,我要请你们来当小老师,告诉大家你的研究成果,好吗?”孩子们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愉快地接受了这次任务。
在以后的几天里,不断有孩子来向我报告他们的“研究”进展,也不断有孩子来问我一些问题,我总是鼓励他们再想一想、再试一试、再查一查。一周后,“科学家”们积极踊跃地发言,胸有成竹地讲述,有理有据地讨论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下课铃响了,孩子们仍然兴致勃勃地发布着自己探索到的信息,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见解。
经过这次认识蜗牛的探索活动,我对科学教育有了一些新的理解、新的认识和新的感悟:
一、科学教育要注重激趣,在学生的兴趣点上生成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新的一课之前,教师如果能采取恰当的策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生成相关的科学教育,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这次蜗牛探索活动中,我先通过提问,激发起学生对蜗牛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使他们提出了一个个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成为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内容。
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句话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在实践中,许多老师都很难做到,我们常常通过自己的讲解和演示,将答案告诉学生,也总是在学生没有经历足够的探索、获得足够的经验之前就急于替学生概括和总结。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不是科学教育所倡导的真正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学生的操作往往是在验证我们老师的想法而不是学生自己的想法,学生获得的认识不是自己经验的概括而是老师告诉的事实。
在这次认识蜗牛的探索活动中,我才真正发现:当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当孩子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被真正调动起来,他们的学习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赵思铭同学从寻找蜗牛失败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蜗牛喜欢藏在太阳晒不到的、阴凉的地方,在背阴的花台、墙角边容易找到蜗牛。通过查阅书籍还知道蜗牛喜欢住在潮湿的地方,常常在下雨天出来活动,因此,大雨过后最容易找到蜗牛。
陶醉同学介绍说为了知道蜗牛爱吃什么,他认真地做了实验,还设计了一张表格记录蜗牛每天吃的食物。通过几天的实验他发现:蜗牛最喜欢吃新鲜的菜叶,
蜗牛吃什么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米  饭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  草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菜  叶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树  叶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也喜欢吃嫩树叶。通过查书还知道蜗牛是害虫,因为蜗牛喜欢吃果树的叶芽和农作物的根叶。
曾紫薇同学说:以前,她只知道冬眠,这次在妈妈的帮助下上网才知道,蜗牛在高温干旱的季节会夏眠,而到了冬天,又会冬眠……
活动中,当孩子们四处寻找蜗牛,并从失败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终于在晒不到太阳的背阴处,如愿以偿地找到了蜗牛时;当孩子们为了知道“蜗牛吃什么”自己设计表格、自己坚持记录结果、得出结论时;当孩子们为验证猜想、寻求答案,自己或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相关资料时,他们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和探索之中。他们积极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依据结果的反馈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进而逐渐形成了对蜗牛的生活习惯与外形特征比较深入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始终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
三、注重科学教育的“大目标”,使学生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因此,当学生因为好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呢”,通过这个问题,将学生的学习思路从想“直接从老师那儿获得答案”,引向了 “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使学生求知的需要转变为自己去观察探索的需要,进而引发了学生自己较长时间对“蜗牛”的探索活动。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来问我,但当他们带着问题来问我时,我一般不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孩子回家请教爸爸、妈妈,帮忙找原因,鼓励他们学习查阅资料、搜集、获取有关的信息。记得有一天,张乐毅同学来问我:“老师,经过观察,我认为蜗牛没有脚,但是它为什么会爬动又是怎么爬的呢?”听了他的话,我表扬他真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同时建议他用透明的瓶子装着再观察观察。后来,他向全班同学介绍:“通过观察、查询资料,我发现蜗牛也有脚,称为块状足,也叫腹足,扁平而柔软,爬行得很慢;而蛇是靠它腹部的鳞片来帮助它快速游动的……”
由此可见,孩子们正是在不断地根据原有的经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最终形成正确解释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着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应该真正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学、会学比获得知识本身的多少更重要。
四、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探索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如果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等自己找到答案后再告诉学生。老师总是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总认为自己不会怎么能教孩子呢?在蜗牛探索活动中,孩子们每天都会提出的一些新奇的问题,有的问题我也不很清楚。因此,我也必须查阅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才能在孩子有问题时给予及时地、必要地引导。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在科学教育中,教师未必事事都能先知,如果不知道,也可以创设一种与学生平等的、共同探讨的互相学习的环境,做一个与学生真正平等的探索者,在探索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在认识蜗牛的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在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着,作为老师的我,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聆听者、引导者和提供者,没有直接的干预和灌输,但孩子们却收获了很多,这让我感悟到:尊重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学生所得到的,除了感受到探索的快乐、学到一定的知识外,也许还有可以成就他们一生的综合素质,而这正是我们做老师所希望的
 

    "蜗牛蜗牛,下雨不愁。背座房子,墙跟漫游。太阳出来,赶快缩头。"这是小时候妈妈教给我的一首儿歌。为什么蜗牛不怕雨而怕阳光?为什么蜗牛喜欢在墙跟生活?正是这首儿歌引起我对蜗牛的浓厚兴趣。
    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溜花台,花台紧靠墙跟,墙跟被茂盛的花草遮蔽,几乎一年四季都是湿淋淋的,长满了青苔。我正是在这阴湿的环境里第一次找到了蜗牛。
    观察久了,我发现寻找蜗牛的踪迹并不难,蜗牛所过之处总要留下一道银白色的痕迹。蜗牛不是有很多的天敌吗?它干吗要给敌人留下这蛛丝马迹呢?我捉过几只蜗牛用放大镜观察,发现银白色的粘液是它那扁平的足上分泌出来的。我设法把它的粘液小心翼翼地烤干,结果蜗牛爬行起来倍加困难。原来蜗牛是靠足腺的分泌液减弱身体与地面的摩擦力的。这种分泌液对蜗牛至关重要。炎热的阳光会使分泌液干结,使蜗牛增丧失行动的能力。所以,蜗牛特别怕阳光暴晒,而喜欢在阴湿的墙跟生活。
    说到足,可不要误解为一般动物的腿。蜗牛爬行是靠接触地面的肌肉质腹足。腹足的肌肉作波浪式的蠕动,于是,身体便极慢地向前运动。人们把行动迟缓比作蜗步,的确是再准确不过了。
    开始,我以为蜗牛没长眼睛,它的行动是靠头上的触角探路。后来经过观察,发现它的眼就长在后一对触角顶端,只不过样子特别,不易发现罢了。尽管蜗牛有眼,但似乎视力极差,每次我的手靠近而还没有接触它的身体时,它无反应。
    天气炎热的时候,你休想捉到蜗牛,它们纷纷躲进了墙洞和草丛。每当下雨时,蜗牛就兴高采烈,四出活动。
    没想到一首儿歌竟然这样强烈地激发起我求知的欲望。家门口的墙跟早已布满了我的足迹,我算是真的弄懂了妈妈教我的那首儿歌的含义了
我发现了爬山虎的秘密
    有一天,我和妈妈到后海散步,看到那些"趴"在墙上的爬山虎,好像一条绿色的绒毯,把墙壁打扮得十分美丽。我看着、看着,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问号:它是怎样爬上又高又陡的墙壁的呢?
    我走近长满爬山虎的墙壁,轻轻拨开它的叶子,里面露出了筷子般粗细的枝条。顺着枝条找去,我发现,大约每4厘米,长一片叶子,在叶子对面生出1厘左右的卷须。每个卷须上,长着1至7个绿色或褐色的小点:绿色的像个小吸盘;褐色的,干巴巴地像壁虎爪子上的趾头。它们都紧紧地"抓"在墙上。我抓住枝条,用力往外扯。嘿,粘得还挺紧,卷须拉断了,粘在墙上的小点点,却纹丝没动。于是,我找来一根针,轻轻划破小点点的表面,用手一抹,有粘糊糊的浆液。在小点点下面的墙壁上,有一圈已经凝固的黄色液体呢。一定是它把小绿点固定在墙上的。我高兴地跳了起来,便用针去刮凝固的黄液。在墙上刮了一层又一层,可黄液总也刮不完。啊,原来这些黄色的粘液,已经渗进墙里,它们凝固后使点点与墙连在一起了。爬山虎就是这样,随着枝条的蔓延生长,卷须上的小点点,不断分泌出粘液,与墙壁粘连,织成了绿色的叶网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把科学课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下一篇: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