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美术论文 >
高中美术论文:美术鉴赏期末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2019-05-16 09:35:39
高中美术论文:美术鉴赏期末课程论文

摘要:作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罗马大斗兽场不仅仅是古罗马一座恢宏的建筑成就,更是一部苦难史与修复史。它在18世纪以前被不断毁弃、甚至作为“采石场”,在18世纪中期以后的多方保护,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建筑遗产状况的真实写照。而在今天几乎所有的建筑遗产修复中我们都能看到大斗兽场在19世纪三次重要修复、三种修复方式及理念的影子。
 
 
关键字: 世界七大奇迹 希腊柱式 基督教 三次修复
 
 
 
1.引言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引用诗人马西阿尔的评价,“埃及别再拿野蛮的奇迹金字塔来自夸,我们也别再谈巴比伦的古城名刹;一切其他建筑物都必须让位给凯撒的斗兽场,一切赞美之声都应该汇合起来歌颂这座大厦。”初读以为大仲马对于大斗兽场颇多溢美之词,直到2007年7月7日世界新七大奇景名单在葡萄牙里斯本揭晓。古罗马竞技场也成为其中之一。才令人顿悟,奇迹不在于产生的那个年代,而是无论时光如何漫长,它依然是世人眼中的不朽,历史的赢家。
 
2.造型设计
讲到大斗兽场的入场设计,时常被人啧啧称赞,甚至到尽头仍为许多大型体育场所沿用——竞技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竞技场中央表演区甚至可引水成湖,公元248年,为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人们就曾引水成湖,表演海战。
大斗兽场最令人称道的是罗马人民对柱式结构的完美诠释。他们将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以支撑这个结构,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作为一种过渡,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使檐部变成了圆开斗兽场的装饰带。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希腊柱式的装饰,大斗兽场将会多么单调和乏味。
 
3.历史沿革
3.1奢靡与苦难交织的诞生
建于公元72-82年的大斗兽场,又称大竞技场、大角斗场,实际可容纳约8万人之多。它是古罗马统治者安抚、愚化人民的“面包与马戏”政策的产物,其主要用途就是血腥的角斗表演。可以说,她的兴衰史就是一部苦难史。公元80年,9000只牲畜和不计其数的角斗士为了落成典礼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庆祝图拉真在达契亚战胜巴比伦人而举行的“表演”持续了123天,动用角斗士万人,杀死动物万头以上。即使大斗兽场自公元3世纪逐渐衰落,慢慢走向了废弃颓圮,角斗活动仍一直持续到403年。
 
32作为采石场的悲哀
   大斗兽场也曾被用做一所昔日的医院。在红衣主教发内尔塞拆取斗兽场的石块去兴建自己的宫殿时,它才急剧衰败下来。红衣主教这样做是得到了他的叔父教皇保罗三世的许可。教皇钦准他在十二小时内可以随意拆运那些石块。法尔内塞征派了四千民工,掠走了难以计数的石料。其他建造者也争相效尤,除了法尔内塞宫外,巴尔贝里尼宫、威尼斯宫、坎切莱里亚宫都是用斗兽场的石灰石建造的。
 
3.3中世纪的基督教圣地
由于据称很多死在这里的角斗士是反抗罗马统治的早期基督徒,斗兽场由此在中世纪就成了圣者受难的标志,以其基督教殉道地内涵而非一个建筑作品而著名。
 3.3.1不断夭折的改建方案
1671年,贝尔尼尼在坚持不触动也不隐藏任何原有部分的理念下,希望在其内部新建一个礼拜堂以及一个为标示神庙入口而建的全新立面。这样一来,即对古迹进行极少主义的干涉,只在绝对必要的地方才进行添建。如果真的实施,斗兽场将转变为一个巨大教堂。但该方案只是在1675年纪念殉难者的仪式上被当作了一份祭品。1705年,丰塔纳第一次提议对斗兽场进行全面发掘,清理廊道,拆除后世添建的东西。他力促当局加固受损严重的东墙,并在1708年提出了一份将斗兽场改造为基督教圣地的方案,这也是人们最后一次试图将斗兽场改建为教堂。不过该方案仍因种种原因未被实施。
 3.3.2 光环与苦难的同时终结
    1744年,本笃14世下令禁止从斗兽场开采任何建材。1749年,教廷将斗兽场定为圣地。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保护大斗兽场的真正开始。从此大斗兽场被当作“采石场”而遭受无情破坏的历史因其“圣地”的光环也终结了。
    然而,苦难史的结束,终究换不回这个古代奇迹的焕然新生。苏格兰作家博斯威尔在1764年写道:“一个隐士在其中有一个小房间。我们穿过他偏僻的住所攀爬到曾是看台和走廊的地方……令人惊讶的发现这个剧场的很大部分覆盖着粪肥。”这也使其成了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引发浪漫主义者罗曼蒂克遐想并狂热爱好的吊古伤今之地,歌德、拜伦就曾特意在月夜探访大斗兽场并写下不朽名作。
 
3.4全新的命运转折——三次修复与新生
   大斗兽场总共经历过三次修复。
   19世纪初罗马古迹保护与修复的权威是雕塑家卡诺,他对遗产修复一贯抱着极少主义的原则:在极力保存每个建筑残片的基础上,能不动的就不动,认为最好的保护就是基本的维护,即使修复也要保持在最低限度内。他曾拒绝修复来自帕提农神庙的“埃尔金石雕”,认为将手和凿子放在这样的杰作上是亵渎神物。这集中反映了他对古迹的无比崇敬,反映了他能不动就不动的修复原则。在大斗兽场1806-07年的修复中,卡诺瓦认为修复并非目的,而是要保存下所有的古代片断,使斗兽场成为原真的历史纪念碑。
卡诺瓦去世后,负责古迹保护与修复的艺术委员会由费阿、托尔瓦德森和维斯康提构成。尽管费阿也是古迹修复极少主义的代表,但托尔瓦德森与维斯康提却是“完形”理念的支持者。他们促成了瓦拉迪埃对斗兽场的“完形”式修复。1824-26年的修复重建了斗兽场的部分缺失,注重原模原样复原式的“完形”,代表了遗产修复另一截然不同的方向,即最大化干涉。
法国统治时期曾在1812年派吉索尔前往罗马进行“指导”。他对加固斗兽场的第一个砖扶壁责难有加,认为古迹应以同样的方式被“完形”——历史性建筑所有的坍塌部分应被重建,至少能给出他们原始形式及比例的确切概念,以石材或砖做这项重建工作,但以我们想要确定的轮廓准确的重建。这代表了第三种中间路线。在完整保存残存部分的同时,以简化的形式以及与原有肌体有所区别的材料大规模复原缺失部分,勾勒出原建筑的整体面貌。
最小化干涉、原模原样的复原、复原“完形”中注重材料与形式的辨正差异代表了古迹修复的三种基本路线。卡尼娜对斗兽场的修复更强调材料的差异,甚至形式的解析,在“完形”过程中保证史料的原真性及可读性,可看作第三种方式的变体。甚至在今天,这也许还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修复路线。
 
结语
   “只要罗马大斗兽场还耸立着,罗马就巍然不动。一旦斗兽场颓圮了,罗马也就倒下;一旦罗马倒下,世界也就完了。”这句名言在哈罗德公子的朝圣中的再次引用使其脍炙人口,成为了罗马斗兽场重要性的最形象解读。无论是曾经辉煌与困难交织的历史,还是后来三次修复的新生,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罗马大斗兽场,承载了罗马几代人的智慧与精神信仰,却在历史的漫漫长路上成为了永恒的不朽传奇。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美术论文:课程:美术鉴赏徐悲鸿
下一篇:高中美术论文:涂鸦大师基思.哈林的涂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