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
初三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03-24 10:22:13
初三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傅先进
数学在中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教学中,很多老师发现学生到了初三,往往数学成绩出现了一个大滑坡,一些学生因此也出现了种种消极心理。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误区和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要心理障碍
1、畏难心理,自我心理压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进入初三,节奏快,题量多,学习时间长,加上父母和老师迫切的关注,升学的临近,这使青春期学生感到的是压力无处不在,体能和心理双重砝码往往造成大部分学生的为难心理;从知识角度讲,初一初二所面对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相对的逻辑结构较简单,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容易达到,到了初三所面对的问题相对比较复杂、抽象、综合性强,多数要通过抽象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已经适应了初一初二的他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孩子遇到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家长不能宽容乐观理解,一味的给学生施加压力,这样内外夹击使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在大题量综合型的考试中的成绩落差,使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数学课,怕碰数学题,对能否学好数学存在忧虑。
2、惰性心理,刻板的学习方法得不到及时纠正。
"惰性心理",是完全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思维惰性大,思路狭隘,满足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受固有的方法框框约束,只能套用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只能模仿,不能创新,思维僵化的一种心理状态。
从我多年的调查分析,"满堂灌"教学法和"题海战术"是产生惰性心理的温床。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途径只限于课堂听讲,缺乏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公式,生搬硬套。少了求知的热情,成功的喜悦,而只靠考试、升学的压力是无法产生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的。
3、定势心理,具象的思维习惯得不到有效化解。
定势心理即人面对新的问题时,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仍停留在旧有的已养成的思维惯性中。
究其本质思维定式的产生来源于教法的定势。通过对学生座谈了解,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自己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考察了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也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学生的数学学习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学生因未真正掌握其内涵和外延,便会造成"定势错觉",而极易迁移到应用中去。例如:在讲过一元二次方程后,有这样一道练习,两数之和是8两数之差是6,求以这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学生的答案是:初三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他们不能区别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概念,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由于思维定势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也就缺乏创造性;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初三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有效性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1、知识内容整体数量的快速增加。
初三数学比初中一二年级的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以前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重的学生感到不适应。
2、教学方法的不当。
从一般的初三课堂来看,教师为了赶进度,特别是专项训练课和练习讲评课,教学活动常常是教师按事前准备的内容和设计的教学程序进行讲解,逢到专项训练课,便讲几道例题;逢到练习讲评课,便报报答案,讲完报完就算完成任务,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现有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可以置之度外,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了,学习兴趣丧失了。可是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应更多地分配给学生,而不是给教材,他说:“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杜威也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自身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教师确定教学目的、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检验教学效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又必须以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为归宿的。这就要求教师有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情感意志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等,在此基础上,再作必要的引导、启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此可见,一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以学生为主体,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部分初三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或者下了功夫数学成绩提高不明显,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不正确、教学方法不恰当有关。
2、学习习惯不好,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够。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努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知识点的积累、一道题一道题的训练、一次一次错误的校对、而有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独立思考,从不自己研究自己的错误认知,不懂得比较,片面花费精力在课外的各类教辅材料,忘记了教材这个根本。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数学,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面对考试成绩不能合理评价自己,在挫折面前悲观失望,不能认识数学成绩的提高的渐进性。中考数学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因此,数学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数学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三、针对各类障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往往是对现实现象的抽象与提炼,因此,学好数学应当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较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常会令学生困惑、疑惧甚至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尽快适应学科本身的要求,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初三阶段的复习迎考中。
1、优化施教策略,增强教学有效性。
(1)狠抓基础。改变“一听就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误区。狠抓基础,即狠抓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方法。要每周、每单元后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他们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每单元测验后要及时改差错,否则知识信息量差错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
   (2)注重过程。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3)讲究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2、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学习情商。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兴趣和好的动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束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给他们开阔眼界的机会。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萌发出来了,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3、多和学生谈心,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我把学生分为三类
第一类学生,他们基础好,头脑聪明,又知道学习。这样的学生对待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但是他们容易眼高手低,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对高难度的题目的攻歼上。在中考的题目中,基础分反而失分过多,我建议这些学生平时一定要练好基本功,做好基本题,还要做好打硬仗,打大仗的思想准备,切莫大意失荆州。目标定位要高远一点是正确的,但一定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
第二种学生,他们基础也比较好,但是说不上聪明,再加上学习不够刻苦或者存在学习方法上的问题,造成自己平时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样的学生,容易患得患失,有时还会被自卑的情绪笼罩着。对待他们,我想首先要鼓舞起他们的士气,他们要在初三这一年里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学习,千万不要一暴十寒,千万不能动摇自己的自信心。奇迹是可以在那些坚持努力的学生身上发生的。老师要及时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学法指导,教他们正确地估价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在及时端正自己的态度,及时改正自己缺点的同时,提高自己。
第三种学生,基础不好,反应也不那么敏锐,有的还厌恶学习,对考学失去了信心,有的出现了混天熬日的想法。这类学生应该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平时考试的不理想。让这残酷的现实成为激励自己不断奋进的勇气和动力,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通过努力后,在面临中考的时候,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样的学生,理解并且掌握课本的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关键。我上一届毕业班一个学生解朝霞,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一上初一的时候,排在班里的后10名,成绩很不理想,但是她接受老师的建议,从基础抓起,进步很快。最后的中考中数学她考了125分。应该说,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树立上进心是成功的关键,狠抓基础是成功的窍门,坚持不懈是成功的钥匙。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初中数学错题集在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初一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