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文 > 名言警句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多个名句型作文练习 发布时间:2019-05-20 09:46:01
多个名句型作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背景】出自: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中第三首。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这首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盘现出。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时杜甫37岁,居长安。韦左丞指韦济,时任尚书省左丞。他很赏识杜甫的诗,并曾表示过关怀。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对所有应试之人统统不予录取,并上贺朝廷演出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这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诗中陈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况,于现实之黑暗亦有所抨击。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出自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沧洲是指: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此句解读为:自己空有一身报国的热血,但却只能在这种滨水的地方隐居生活。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
 
“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陆游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南园十三首·男儿何不带吴钩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能被册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就是身体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理想,我的心哪是惩罚所能更改的!
 
【审题立意】
 
1、首先要理解诗意,甚至诗歌的背景和作家的经历才能以诗句为基础立意。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七句话有着各自的侧重,两两组合立意颇多,且大都有因果或对立关系。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重大抉择上的状貌,以及其分析能力、思想深度、行文气度和知识储备。
 
2、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并寻找诗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立意上要有逻辑关联,自主组合立意。以下参考立意:
 
(1) ①②句中蕴含的出世入世精神,谈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①⑦句中蕴含的在乱世中不同的对个人理想的追求方式;
 
(3)①④句可以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关系;
 
(4) ③⑥⑦句中面对现实挫折,陆游的无奈,苏轼的超然,屈原的抗争,谈谈诗人逆境中的高歌。
 
(5)⑤⑥中辛弃疾和苏轼诗文中的“雨”给人带来的不同生活态度与思考。
 
(6)结合以上诗句谈这些诗人身上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的风骨,如陶潜保持心灵纯洁的美好人格,李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屈原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等等。
 
(7)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3、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存在问题】
 
1.不提不引诗句,完全忽略作文要求;
 
2.引用诗句各自为政,不能互相联系成文;
 
3.只引用诗句,却不以此为基础立意;
 
4.不理解诗句意思和内涵胡乱生发,引用生硬
 
5.不讲究引用诗句在文中的呈现方式;
 
  “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
 
  此外引用的诗句在文中的呈现方式也要有构思,尤其不要在列举事例或者名句中相伴出现,选用的名句应该在文中“显要”或者居要处体现才能更好的体现诗句为立意之根的作用。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上一篇:道德经经典格言100句
下一篇:法律名言警句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