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初中作文区

高中作文区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文 > 读后感 >
【温馨提示】
微信扫描顶部二维码
回复4位数:1010
1011~1016
切实提高作文水平
未来警示录 读1984有感 发布时间:2019-05-21 10:25:08
未来警示录
读1984有感

一 写作背景
1984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所著小说,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个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任何形式下的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书中所描写的世界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日益强大。
乔治·奥威尔生于英属印度,后举家迁回英国。他作为一位社会主义者,参加了西班牙内战,但是在内战中看到代表“社会主义”一方的共和派内部派别林立内斗不断,西共在莫斯科的操控下对反对派进行暗杀。当时存在的无政府派、社民派、亲苏共产党还有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工人党跟资产阶级在所谓的“人民阵线”里斗争,只敢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镇压工人斗争。在共和派失败后,共和派内部的斗争“胜利”者又把失败者枪毙,领导者逃出西班牙,而士兵们就只有等着弗朗哥的行刑队到来。奥威尔本人在西班牙内战后也被斯大林主义者暗杀过,差点死掉。因为目睹和经历了这些,奥威尔本人对斯大林主义及其变种中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产物十分失望,认为这称不上社会主义,而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形态。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
1984与英国作家赫胥黎的著作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作家扎米亚京的著作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这三位学者对集权主义下的社会形态进行了设想,并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都体现出了集权主义社会精神匮乏,社会畸形等特征。
二 故事简介
1984年的世界上有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并不和平,不断有战争爆发,国家内部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各国家均通过篡改历史、语言、打破家庭的温馨和谐等极端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并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极端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的执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是该国唯一存在的政党。按照新话,将其简称为英社。人们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护秩序,真理部负责文化和教育,富裕部负责经济。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在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三 我眼中的1984
1984的伟大是不用赘述的,除了深深的震撼之外,我还十分庆幸没有错过这本书。书中随便翻到一页拿出几个句子,就足够我仔细咀嚼很久了,例如: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思想犯罪不会招来死亡,思想犯罪本身就是死亡。
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
他们不到觉悟的时候,他们就不会造反,他们不造反,他们就不会觉悟。
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下面便结合这本书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老大哥在看着你
翻开书页,第一章还未阅毕,书中呈现的画面已经给我一种压抑与怪异的感觉,作者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形态。
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刚一出场,就是“紧缩着脖子,溜进大门”的形象。他穿着一身制式蓝色服装,这是党内制服,毫无个性与特色可言。紧接着书中描绘了温斯顿所居住的楼环境,楼房十分破旧,街道也是一样,并且“虽然阳光灿烂,天空蔚蓝,可是除了到处贴着的招贴画以外,似乎什么东西都没有颜色”。温斯顿偶尔会想到,他记忆中的伦敦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满目疮痍,灰暗破败,只有朦胧的光吗?他直觉伦敦不应该是这样的,但他却也不知道伦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不管是房屋里还是街道上,到处都能看到很大的画像,画中是一个留着胡子的男人,下书“老大哥在看着你”。初次看到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巨大的幽灵在监视着人们,它贯穿全书,仿佛一个魔咒。紧接着书中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概念——电幕。它们随处可见,播放着生铁的产量,以及第九个三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情况。
读至此处,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现今的朝鲜以及文革时期的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虽然我并未切身经历过那段灰色的时期,但总是更容易感受书中的世界。因此我总是禁不住想,这本书竟然能在中国出版,真是件难以捉摸的事。一样是破旧的房屋和街道,到处播放着超额完成计划的喜讯,以及我们能从老照片和一些新闻栏目中看到的,灰色蓝色为主的服饰,不管是人群还是建筑,都缺少色彩和活力,还有繁多麻木的以各种“献礼”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度过了那段困难的时期;不幸的是,朝鲜民众还生活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在偶尔得见的一些金日成诞辰庆典资料中,我看着那些参演者,他们的脸上总是有一种麻木空洞的笑容,让人心生不忍。至于书中提到的老大哥的画像,很像那些曾经随处可见的领袖照片了,而这些照片也全部都像画像一样在“看着你“。
2.消失的历史、文化和时间
温斯顿在主管文化和教育的“真理部”工作,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篡改历史。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书中如是说道。于是真相被淹没,经过改动变成了有利于“英设”的内容,字典越来越薄,人们掌握的文字越来越少,甚至连时间都变得难以确定。
书中写到,温斯顿在记日记的时候想:写日记并不是不合法的,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合法的,因为早已不再有什么法律,但是如果被发现,可以肯定会受到死刑的处罚或者至少干苦役二十五年。看到这里,我在想,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没有了法律的存在,而写日记都可能被判死刑,那人们究竟还有什么自由?没想到接下来的内容更令人恐怖。温斯顿偷偷买了一支笔和一个精美的本子,而买这两样东西其实也是不被允许的。他已经不擅长手书文字,因为有听写器能够口授一切,写字变得不必要了,而且其实因为越来越薄的字典,人们也并不能掌握很多文字。然后他在日记本上写道“1984年4月4日”,这时他产生了一种迷茫与无力感,因为他并不能确定今天的日期,也不知道今年到底是不是1984年,在书中的时世里,想要把日期确定下来而误差不超过一两年,是永远办不到的。
这些内容无不令人感觉浑身冰冷,没有了真实的历史,不能掌握知识,甚至连确切的时间都不知道,那么还剩下什么呢?只有做着分配下来的工作,一天天过下去,每一天都和前一天没什么区别,每一天都是一成不变的。在我看来,这种状态甚至不能称之为生活,而只是活着。
3.电幕下的“赤裸”生活
电幕是一块能同时接收和放送的金属板,安放在在街道旁,走廊中,人们的屋子里,称得上无处不在。它会不停播放消息且不能关闭,只要有一点声音,电幕就能接收到,只要没走出电幕的范围,人们的活动也能被看到。电幕的那一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在观察着电幕前人们的行为举止,于是大家渐渐都本能地习惯了,自己的每一个声音每一个动作,都是有人在仔细观察的。
温斯顿对电幕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他喜欢背对着电幕,仿佛这样能够安全一些,但他自己也知道这其实并没有用。在温斯顿的房间里有一个壁龛,那是电幕照不到的地方,也是他的“避风港”,他每次都要努力保持面部表情的祥和,自然地走到那个壁龛里,将自己的行为限制在那一块小小的区域并且不能发出声音,这样才能安全,才能做一些他真正内心中渴望的事情。
由于电幕的存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没有隐私的,甚至可能都没有了隐私这一概念。说什么,做什么,连面部表情都在他人的监视之下,而专门从事监视工作的人会根据这些找出有问题的人们。
和书中的畸形世界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各种监视监听事件,远有水门事件,近有不断曝光的非法监控器。这些都引起了强烈的关注,而水门事件更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由于此事,直接导致了尼克松总统引咎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但是若将水门事件置于书中世界,那这就根本算不上丑闻了,因为这本就是无处不在的电幕的功能,这样一来,尼克松总统倒是不用辞职了,岂不可笑?
4.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是党的口号,用漂亮的字体写在白色的墙面上,也是贯穿始终的政府执政方针。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这一口号,它们称得上是对全书内容的概括,连温斯顿后来被抓关在牢中时,也要用颤抖的手不停地默写它们。
这是三句十分情理不通的口号,内容中充满矛盾,而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状况更是充满讽刺。战争怎么能代表和平?这是在粉饰战争带来的伤害,给野心披上一层漂亮的外衣;自由怎么能是一种奴役?这是为人们时刻被监视的,不能获知真相的奴隶一般的生活找一个借口;无知怎么带来力量?这是因为无知使得人们不能分辨对与错,甚至连对与错的概念都没有了,只能成为政党的爪牙,成为为“老大哥”服务的力量。
5.最可怕的是思想警察和友爱部
“一架直升飞机在屋顶上面掠过,像一只蓝色的瓶子似的徘徊了一回,又绕了个弯飞走。这是警察巡逻队,在伺察人们的窗户。不过巡逻队并不可怕,只有思想警察才可怕。”书中第一章,思想警察这个概念就出现了。刚看到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思想警察的意思,随着阅读的深入,倒是渐渐明白了,顾名思义,这思想警察还真就是针对人们脑海中的想法的警察。我们经常说,“管天管地,你还能管我想什么?”折射到书中的社会,这还就真能管了,而且思想犯罪十分严重,它不会招来死亡,因为思想犯罪本身就是死亡。思想警察会给犯人们进行洗脑一样的精神折磨,并且他们能够使一个人从人间蒸发。
友爱部是四个部门中最可怕的,它负责处理的事物和部门名称截然相反,所有对党、“老大哥”怀有不忠诚之心的人都在这里遭受酷刑。“友部的办公楼没有窗户,非公事原因,人们是无法进入的,即使进去也有多重铁丝网、铁门,隐藏的机枪阵地以及有警卫巡逻把守。”书中如是说道。这不就是集中营吗?只不过套用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罢了。
温斯顿有个十分聪明的朋友名叫赛麦,他是新话词典的编辑者,后来因他思想太清晰、知道得太多,被人间蒸发掉了。这就是思想警察和友爱部,一个人因为本身思维的清晰便被定为有罪进而消失。这里的消失指的不是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一切思想以及存在过的痕迹统统被毁灭,代表着一个人不但以后不存在连以前也没有存在过了。有人说过,人是活在他人的感知和记忆里的,所以才会有那些虽然死了却依然活着的人,思想警察显然深谙这一道理。
6.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温斯顿在日记中写了他去看电影的时候经历的一些事情。电影院整个晚上都在放映战争,有人被子弹打成筛子,坐满儿童的救生艇被炸沉,其中一个孩子的胳膊高高举了起来向着天空,在座观看电影的党员们都在纷纷鼓掌。这时一个无产者妇女站了起来,她吵着说这样是不对的,还有孩子在看电影,最后思想警察把她拉了出去。这个妇女是我在书中看到的第一个闪光人物,尽管她是个无产者,而所有的社会资源和财富都掌握在内党党员的手中,在社会的等级分层中,她必然在社会底层,甚至统治者们都不会在意她的想法,但是她身有人性的存在,这就能带来反抗的希望。所以书中才会写道“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
7.却林顿的杂货店
在却林顿杂货店二楼的小房间里,粗布毛毯,破煤油炉,老旧的座钟和泛滥的臭虫就是全部的家当,这个称不上舒适的环境就是温斯顿和裘丽娅的伊甸园。
温斯顿是悲剧的,作为少数依旧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体制内人,在极权社会里,他活在一片绝望中。他感觉这个社会出了问题,却无法确认,因为没有过去,过去已经被销毁和篡改,而篡改本身也在被强行忘却;他不知道错误的根源在哪里,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他能做的,只是在仇恨时带着蔑视观察周围狂热的同事,只是偶尔偷偷混迹在无产者的聚集区,到黑市到却林顿的店铺买些党禁止的纸笔或者文物。 
温斯顿也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裘莉亚,一个热情大胆敢想敢做的女孩,更重要的是她也憎恨党并且主动接触了温斯顿。当他们说出“爱”时,反抗的人性觉醒并且爆发了,他们如同地下党般幽会,并冒着生命危险租下了却林顿店铺简陋的二楼。那里不只是他们的爱巢,更是他们对老大哥的反抗,是他们对消逝的过去和丧失的人性的祭奠。 
8.谁是可以信赖的人?
上文中写到了思想警察和友爱部的手段,不过他们的恐怖之处远不止这些,其中最令人发指的是它们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切断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书中有个可怜的父亲名叫派逊斯,他是温斯顿的邻居,因为在梦呓中说出了反党言论而被自己的子女告发。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当时社会中洗脑一般的灌输,人们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也就渐渐没有了感情的概念,以至于骨肉相残,亲人间的相互告发是受到鼓励的。说到子女告发父母,和我们那十年灰暗时光非常相似,当时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那便是为了先进,为了忠诚,于是就能六亲不认不分是非甚至无中生有捏造事实。
信任这一问题反映到温斯顿身上,就是他和奥勃良之间的故事了。温斯顿刚开始怀疑大洋国的本质时,他不确定这么做是否正确,奥勃良给他和裘丽娅看了戈尔德斯坦因的书籍,给了他们肯定的信念。可以说温斯顿的怀疑,到后来的爆发以至于偷偷在日记上写下“打到老大哥”,都是在奥勃良的帮助下完成的的,谁能想到,这样的奥勃良竟是思想警察的头子。于是不止亲情,友情也不可信任。
至于后来,温斯顿受不了严刑拷打和思想上的折磨,为了逃避“鼠刑”而将过错都推给了裘丽娅时,爱情也让人悲哀了。
9.这个世界没有殉道者
温斯顿通过写日记和与裘丽娅偷情来秘密地反抗,不过即使他和裘丽娅“腰部以下还没有反叛”,这也是不允许的,于是他们双双入狱,受尽了折磨。
在狱中时,温斯顿刚开始一直坚定不渝地不愿被判裘丽娅,这是他心中的正义与爱,也正是奥勃良想要摧毁的东西,于是他对温斯顿展开了全面心理攻势。其中他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原文过长,在此就不全部引述了,主要内容如下:
头一点要明白的是,在这个地方,就不存在殉道的问题。虽然中世纪时教廷裁决了许多“异端”,但是他们都被后世所铭记,于是那些“异端”们的反抗也就成功了,及至二战时期,出了一批集权主义者,就是纳粹和斯大林,但是他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奥勃良告诉温斯顿,让他不要抱有后世会为他辩护的心理,因为“后世根本不知有你这个人。历史长河里,你早被擦得干干净净。我们会把你变成气儿,把你注入到太空里。你什么全都留不下;档案里没有名,记忆里没有影。在过去,在未来,你都给消灭个干净。你将从来没有存在过!”
至此,温斯顿的意志终于土崩瓦解了,他把能出卖的都出卖了,包括自己的意志、良知、尊严、爱、女友、信念,心里充满的只是对老大哥由衷的感激和爱,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纯洁者”,正如故事的最后一章标题——热爱老大哥。他迎来了书中那个世界的价值观上的“升华”,同时也就代表着真正意义上的温斯顿的消失。
四 写在全文之后
赫胥黎曾写信对作者说,一九八四所写其实是发生在美丽新世界之前的世界。他说,真正的极权国家是要讲效率的。达到这种效率并非通过强制手段,而是人人自觉自愿使然,就像美丽新世界中人们幸福的效率。一九八四不过是把“旧世界”写到极致了,之后还有一个“美丽新世界”。在我看来,赫胥黎的说法应该是有着自己的一部分私心的,但是不可否认,两部书在内容上确实有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之处。不过对比这三部反乌托邦名著中显而易见的联系,1984这部书让我第一个联想到的却是斯蒂芬·茨威格先生的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中的主角B博士虽然生活的时代、职业还有经历与温斯顿都毫无相似之处,但二人都遭遇了集权主义者的迫害,并且打垮他们的都是精神上的折磨。B博士所不能忍受的是无尽的孤独,而温斯顿虽然生活在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中,但是这社会中的“人”却又不是人,因为他们丧失了思想,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呢。
1984中还有一个问题让我思索了很久,那便是关于社会分层的问题。
奥威尔在书中借助戈尔德斯坦因的书写道:
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们扮演的角色是上等人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中等人希望和上等人交换位置,下等人浑浑噩噩,但是是被利用的广大群体。
统治集团只有在四种情况下才会丧失权力:或者是被外部力量所征服;或者是统治无能,群众起来造反;或者是让一个强大而不满的中等人集团出现;或者是自己丧失了统治的信心和意志。这四个原因并不单个起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同时存在。统治阶级如能防止这四个原因的产生就能永久当权。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统治阶级本身的精神状态。
书中的世界分层十分明确,核心党员,外围党员以及无产者。资源和权利都掌握在核心党员的手中,外围党员不过是维持“老大哥”统治的力量,而无产者更没有地位。
奥威尔似乎是悲观地意识到,人类的历史就是三种人地位的变换,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全书结束于温斯顿对老大哥的热爱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曾对书的结局很迷茫,因为最后温斯顿放弃了一切,这并不正确,因为错误没有消失反而力量更加壮大了。不过后来我明白了,1984这部书本身就不是一本战斗宣言,他不像有些著作那样在书中号召我们站起来反抗,而只是给我们设想了一个世界,让我们警醒,统治集团是需要监督和批判的,而有了这点意识,我们就能维护、保证自己拥有的那一点权利了。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作文素材】

上一篇:董存瑞读后感400字
下一篇:读十万个为什么有感-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