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发布时间:2019-03-29 00:12:51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内容摘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关键的环节,巧妙设疑能营造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本文就语文课堂提问技巧这一问题,从设计提问、灵活进行提问两个方面加以论述。阐明课堂提问不可盲目随意,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置大小得当、难易适度、合乎学生口味的问题。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层次分明,形成坡度;二是摸透心理,激发性趣。提问过程中,教师则应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具体表现充分估计到的,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采用灵活的方式做出相应的处理。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搭设台阶,化解困难;一是把握提问的时机,增强提问的针对性;一是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高提问的艺术性。
关键词】:提问   技巧  兴趣
正文: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上教师设疑发问,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是授课的亮点之一。可是,常听教师们抱怨:“学生年级越高,年龄越大,越是不爱开口说话。”我也深有体会:一二年级的学生就比较“活”,五六年级的课堂就显得“死”。其原因何在?主要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自尊心越来越强,怕说错了遭到批评、嘲笑。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失去了发言的勇气和信心。这种心态的产生除与生理发育特点有关外,更与教师提问不当有着必然联系。
反思一下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初衷都是好的,都想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打开学生滔滔不绝的话匣子,优化课堂教学。然而常常事与愿违,由于提问不当,造成学生不语、课堂沉闷的例子却也屡见不鲜。那么,如何巧妙设疑来营造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呢?
一 精心设计提问
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合理规划,切不可盲目随意。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置大小得当、难易适度、合乎学生口味的问题。否则,就会挫伤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问题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提问教学的成败。这方面要注意两点。
1.层次分明,形成坡度
教师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性,应当考虑到学生对你设置的问题的接受能力。因而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问题,把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若干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使问题层层深入,形如剥笋,步步提高,状如爬坡,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设置问题,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思考,敢于回答,课堂自然不会出现僵局。
如我在教梅花魂一课时,抓住点睛之“魂”,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1)什么是魂?(2)梅花有魂吗?(3)课文中的“梅花魂”究竟是指什么?(4)你从“梅花魂”中领悟到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组成了一个“问题链”,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形成坡度,学生在这四个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因为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垫脚石”,所以学生顺利地通过“难关”,课堂消除了沉闷。这些问题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引领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作答,使得课堂生机无限。这样将一个难度大的问题,设置成若干小问题,如同给学生架起了梯子,学生的思考、回答如拾级而上,步步高登,随着小问题的迎刃而解,解决核心问题也便水到渠成。
2.摸透心理,激发兴趣
学生对有些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揣摸学生心理,并依据授课内容,有意地给学生设置一些“吊胃口”的问题,置学生于想马上揭开“谜底”,但一下子又解决不了的心理冲突之中。这样教师就能“牵住”学生的“鼻子”走了。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并不是先急于讲课文,而是先问学生平时你们在学习时,铅笔使没了,橡皮没了又不能去买,怎么办?学生很容易的回答跟同学借,接着我又提问道:“是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借呢?”学生也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是。”紧接着我又问:“你们知道尾巴能借吗?”学生有些疑惑,不敢说,这时我引出课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文学到最后,我又这样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又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这种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也更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 灵活进行提问
提问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具体表现是不能充分估计到的。因而教师应该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采用灵活的方式做出相应的处理。我尝试过以下策略:
1.搭设台阶,化解困难 
课堂中,教师有时提出的问题比较大,比较复杂,要用较多的话才能回答清楚。这时学生可能会犯难:要概括地说,一时又抓不住要旨,组织不好语言;要详细地说,又觉得话太多,怕拖泥带水,答不到点子上。这样就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发言的主动性。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搭设台阶。也就是把这个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形成阶梯状,帮助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理出一个条理来,难点得以分散,也就容易突破了。
例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2.把握提问的时机,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再提问,这时会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会处于最恰当的时机。
  例如,詹天佑一文,开篇就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果在讲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杰出”一词后,就让学生说说詹天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答案虽然正确,但认识还不深刻。因为此时学生对詹天佑的“杰出”还只能从字面上讲出他“才华出众”。如果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说说詹天佑是什么样的人。效果就大不相同。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对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如何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有了感性的认识,此时,他们对詹天佑评价的条件方才成熟。
3.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高提问的艺术性
  在选择了合适的问点后,问法就变成了需要讲究的问题了。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为学生所喜闻乐答。要达到这些要求,使所设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直接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而是逆着问:“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有可能产生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学生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借箭天气的选择采看,如果第三天没有雾,或者雾不大,借箭计划将会落空。可第三天果然“大雾漫天,江上连对面都看不清”,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第二,诸葛亮洞悉鲁肃、周瑜、曹操的心理特点。假如鲁肃把诸葛亮嘱托的借二十只船的事如实告诉周瑜,周瑜一定会设法阻挠。而鲁肃“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信守诺言。假如周瑜在这三天中亲自观察诸葛亮的活动情况,并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诸葛亮也无法实现草船借箭的计划,而现在周瑜并没有这样做,说明诸葛亮对周瑜狂妄自大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假如曹操听到鼓声不放箭,而是亲自带兵出来,则诸葛亮不但借箭不成,而且完全有可能成为俘虏,而曹操也没有这样办,只是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采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疑心重、不敢轻举妄动的心理十分了解,可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第三,从借箭所需的物质装备、借箭时草船与曹营的距离及停留的时间来看,假如草船的数量少,或者草船与曹营过远,借十万支箭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现在诸葛亮根据草船的只数、草把数计算了在曹营前需要停留的距离和时间,结果得到了足足十万支箭,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巧妙地设计课堂提问这一环节,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会让课堂焕发春天般的活力,更能催开那朵朵含苞待放的希望之花。
【参考文献】:
1.2011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彦华,浙江师范大学,师生互动理论下小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2011年6月;
3.王金珍,福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探索[J],读与写杂志第8期第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