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发布时间:2019-03-21 00:56:10
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果善于从教学对象——学生和教材出发,设计出高质量的、有技巧性的提问内容, 就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方式。而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提问就是教师这个施动者向作为受动者的学生发出指令或动作的过程,是一个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所以提问策略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然而随着人们对学生个体越来越深入的关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问策略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日益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关键词】
小学
课堂教学
提问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是所有教师都会采用的而且频率极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提问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但假如运用不当,提问也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杀手”,成为小学生们理解课堂内容、记忆知识点的“拦路虎”。这是由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的注意力品质不能象成年人那样集中、保持时间长,而且容易受到干扰,因此教师的不合理提问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影响对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一、有关提问的几个误区
    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下,人们对提问及其策略的研究较少,造成人们对提问有许多误区。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一)、“老师问,学生答”
    提问,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理解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就将提问的意义片面化了。事实上,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课堂中既应该出现老师向学生发问,也应该出现学生向老师提问的现象。假如只出现第一种,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单向的,不能构成信息反馈,教学就不可能得到及时调整,当然自我评价也就不可能准确进行。道理很简单,但这种情形还是屡见不鲜。除了班级规模大的因素外,就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化,没有摆正教师在现代教学中的角色。因此现代教学中出现的提问的主体应该把学生包括进来。但是为方便论述,本文涉及到的提问主要指前者。
    (二)、“越多越好、越杂越好”
    中国的考试自古以来就是力求“细致入微”,考点很细微,讲求“微言大义”。为了应对这种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自然就会多且杂了,因为此时的学问乃是记诵之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做”学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发生了改变,教育被赋予培养人的重要职责。要求变了,教学方法包括提问策略也应随之改变。提问开始被当作一种艺术或者技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其思维能力为目的。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教师的提问不能“满堂飞”,随意而为,而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
    (三)、“随时随地皆可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往往会令学生莫名其妙,原因是此问题本该在前面提出,结果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良机,在后面想到时才提出,结果造成内容不连贯,学生思维顺序被打乱,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关于提问的种种误解,归根结底,还是缘于人们的观念没有转变,或者是囿于观念的局限。令人欣慰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探究越来越多,包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内的许多人对此都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我认为,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精心选择问点,明确提问的目的 
  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同一篇课文,可以设问的时间、方法很多,但不能随意设问,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问点。问点的选择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
  1.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重点。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要求老师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设问。现以九色鹿(北师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
  第一种:
  (1)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
  (2)调达受到国王的惩罚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第二种:
  (1)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从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
  (2)九色鹿为什么要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
  第三种:
  (1)从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以及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
  (2)从调达前后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中可以看出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
  九色鹿一文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颂扬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和机智沉着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谴责调达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恶劣行为。从以上三种问题设计来看,第一、二种问题设计就问点的整体属性而言,都存在偏颇和缺陷,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点。第一种问题设计,一是把着力点放在调达上,显然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点;二是意在揭示调达泄愤心理,似乎要把调达背信弃义的责任推给王妃和国王。第二种问题设计,只是一味赞扬九色鹿高尚的品质,同样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相比之下,第三种问题设计,既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又兼顾课文的次重点(对王妃和国王的评价),显然比第一、二种问题设计更加合理。
二,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小学语文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
因此,需教师深挖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关键点。大致包括:
     ①课文的重点。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如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究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是一个南郭,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齐缗王时只好偷偷溜走?该组问题既能准确体现文章重点,又扣住了该单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训练要点,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②文章的点睛点。
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部分。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可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作为点睛之笔,照亮全篇,就有设疑讨论和体味的必要。
③作者的动情点。
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比如难忘的一课,动情点在“我”和师生共同的爱国主义感情上,抓住课文最后感情的爆发处设置问点,是不难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的。
    2、疑难点。
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作分析探究,进而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三,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应把握时机,优化提问。
    课堂提问应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课堂上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有把握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相交点,才能真正做到问点的优化。
      l、把握学生的兴趣点。
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教学的高潮点。
“文似看山不喜平”,
上课亦然。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而这也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这里举个“反常”的例子,教学穷人一文有一个流行率很高的提问:   
    “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因为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开头部分,多数教师提问的时间均安排在讲读课文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也相对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优,因为仅止于现象,停留于表面。如果我们的提问是在课文讲读行将结束之时,亦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学生会发现答案与前者迥异: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表面的物质现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的精神内涵上。从空间意义上说,两种提问问点一致,问法也相同,但发问的时机不同则效果各异。
四、从培养能力角度看,应注重实效,转化提问。
    “满堂问”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就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重实效,合理变通,使提问始终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即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l、化零为整,舍轻保重。对于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进行。但为保证提问效果,须寻求问题与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提挈主线,聚零为整,突出重点,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和思。如跳水一文中,对船长以要开枪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设问点。我们先看看这样的设问:船长看到了什么情况?他有怎样的反应?他想了什么办法?孩子最后怎么做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多而杂乱,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谈,而重点围绕引导学生理解船长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问:你认为船长想的办法好吗?(引导判断)你如果在场准备用什么方法?(引导发散)这些方法与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较理解)这说明了什么?(归纳结论)这样引导,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其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2、合理变通,转化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圈画提问。对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把提问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圈画训练。②操作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行为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怎样上坡?上了坡以后又如何北上?对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利用橡皮擦、短铅笔等物件代替火车,作上坡的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质疑。
明代的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于师生在年龄、知识、阅历和心理上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思维的差异性。现代的心理学成果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万事万物都爱问个为什么。他们常常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体验,去探索客观真理。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解放,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这样“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培根语),叶圣陶先生也曾谆谆告诫我们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既要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三者不可偏废。对教师来说,在知识的更新、课堂控制、了解学生心理学等方面技能的提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也必然推动教师自身在教学上的进步。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参考书目:
    [1] 王芙蓉. 现代教学〉〉2007(03).
    [2] 叶海良.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01).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拓展课堂 扩大阅读 传承经典
下一篇:浅谈小学六年级语文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