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19-03-20 11:44:36
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郭琴
摘 要:将教学活动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去学习,更体验了生活,陶冶了情操,感受到了生活和语文之间那种无处不在的联系,懂得“生活处处有语文 ”的道理。学生在这情景之中,激情满怀,尽情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语文与生活就在学生的学习中融为一体了。这样与生活的“对话”, 让语文教学有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也让孩子有了更多属于自己展翅翱翔的天空,不再局限于小小教室和三尺讲台。这就验证了这样一句现代语文教学理念: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语文。
关键词:语文与生活 教育方法 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与精华的体现,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现代教育气息和时代的创新精神。它主张把教育放到生活这个大的书中,不要禁锢于小小的学校,要在生活中学习,把学习放到生活的大环境中,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语文的理论知识,再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习的过程与对生活认识的过程相一致,即“实践、认识、再实践”。
    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都极其广泛的学科,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课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人或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比如有的老师说,他们在教学时,会收集些和课文类容联系很密切的图片,特写的啊,整体的啊,局部的啊,然后配上些相关的文字资料,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和朗读,孩子们仿佛站在了相关的画面前。古代建设的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名族的会让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等这样的生动效果。我旁听过这样的教学列子,那位老师在讲解三顾茅庐时,就搜集了关于三国里诸葛亮和刘备等桃园三兄弟的照片,放着幻灯片,还有一段三国的音频资料,然后在这样的氛围下绘声绘色的讲解课文,让我们旁听的老师都感受到了当年刘备请诸葛亮的那份坚持的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看着那些生动的照片,闭上眼仿佛耳畔回响着三国那段经典的历史伟人的对话,加上老师的讲解和对历史故事的描述,谁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的氛围里呢。从孩子们那痴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们已沉醉于这堂生动的语文课时之中。
二、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如在教学一年级孩子春天来了这篇文章时,我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和动情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秋游的快乐,并组织孩子一起到操场上,让大家寻找春天的足迹,并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样,躺在草地上,或者对着蓝天喊上几嗓子,孩子们高兴坏了,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有的说:“春天来了,小草冒出小脑袋了。”有的说“我很快乐,我对着白云喊‘你好吗?’,白云笑眯眯地看着我。”有的说“躺在草地上的时候,小草在跟我玩游戏,他们悄悄地挠我痒痒。”……还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我想这都来自于他们亲自去生活中体验那种快乐。接着我让孩子们朗读这篇课文,孩子们动心动情,春游的快乐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也深刻地理解了“情动而辞发”的真谛。因此,我得出,在生活中教学可以创造出更多精彩。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再现生活到语文教学中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我记得我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在热闹的河边草地上,白的羊群们总是很着急的,快节奏的啃着青草,是因为它们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会抢了自己喜欢吃的草吗?而牛儿们呢,丝毫不在乎,依然悠闲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们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们的几口多,我才不着急呢’,然后小牛总是来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拨牛羊之间的关系吗,还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专心,就自己静不下心来呢…”这样生动的作文片断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我当时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不为了这篇作文写的有多好,就是为了这位学生用心观察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总之,把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预设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它是师生和谐、心扉敞开的场所;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师生创造奇迹、激活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随时都可能邂逅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旅程……让和谐的语文课堂,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培植适宜儿童主体精神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散发出生命成长的气息!让学生心灵得到充分放飞,尽情徜徉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5]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 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 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 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关于小学生作文指导的论文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