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浅谈小学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9-03-19 23:40:26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体制的不断完善,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先着手分析了班级凝聚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再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依靠班主任的正确领导,班干部对班级秩序的维护和模范作用,完善的班级制度对小学生的制约作用,并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来加强小学生的团体意识这四种有利于促成班级凝聚力形成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  班主任  班级  凝聚力
目 录
 
  • 班级凝聚力概念················································3
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3
(一)认识过程的特点··········································3
(二)情感的特点··············································4
(三)个性的特点··············································5
  • 如何提高班级凝聚力············································5
(一)班主任对学生要关爱······································5
(二)选拔一批老师的小助手—班干部····························6
 (三)完善班级制度············································7
  •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8
四、总结··························································8
五、参考文献······················································9
 
 
 
 
 
 
 
 
 

浅谈小学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一、班级凝聚力的概念
凝聚力是指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
班级凝聚力是指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是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和育人性质,有益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工作,活动积极性的整体力量。它是班集体得以维系的灵魂,是学生工作发展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的群体,是学生组织的基本单位。
 
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龄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很强的受教育过程。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一个一年级新生来说,教师是陌生的,同学之间也不熟悉,一下子上那么多的课,还有作业的压力、考试的威胁、组织纪律性的约束等等,这一切,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上面临着的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自我意识、社会化发展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一般来说,这个水平意味着一个正常的儿童在入学时,已经具备了成为合格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小学 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认知过程的特点
学龄初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征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这个时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1)感知觉的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2)注意的发展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力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且给予指导。
   (3)记忆的发展 
从学龄初期的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一个特点。随着教学的影响、知识的丰富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抽象记忆发展也逐步超过形象记忆。
   (4)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
   (5)言语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的词汇数量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
(6)想象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有效的指向于某一特定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的简单而贫乏。
  • 情感的特点
   (1)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
小学生以学习活动为其主导活动,因而其大量的情感内容主要与想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想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学之间的关系,都使儿童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因此,小学生社会性情感的比重逐渐增加。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感表现是比较外露、易激动的,但其情绪体验逐步深刻。例如,学龄前儿童长因父母的各种规定而产生愤怒,小学生则经常因在学校情境中受到戏弄、讽刺而产生愤怒。
   (3)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
    小学生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不善于掩饰、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与学前儿童相比,他们的情感已逐渐内化,随着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小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平静而愉快的。
(三)个性的特点
   (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处于上升时期;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时期;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自我意识更加深刻。
   (2)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特点
    从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训练影响下得到多样化发展,气质特点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也逐渐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性格也在良好环境的铸造下珠江健康地发展。
   (3)小学生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分化、逐渐稳定,个人志向从直觉的、幻想性的、笼统而易变的方向逐渐向理性、分化而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如何提高班级凝聚力
  • 班主任对学生要关爱
    作为“一家之长”,班主任应该关心这一集体,爱护这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真正地从内心爱他们,关心他们。能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真心的爱护,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得班集体真正成为团结向上,充满温暖,充满爱意的集体,有极强凝聚力的集体。
    (1)班主任爱学生
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要以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为前提。能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平等的对象来看待。学生要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这样同学们就会觉得在这个集体中有温暖、有希望,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
    (2)班主任爱护班级
关心学生不应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要落实到行动上。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爱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有了真情,有关爱,我想没有比这更具有凝聚力的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我想,更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爱人的心,更具有吸引力的了。
   (3)班主任高尚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不仅要像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还应该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深厚的艺术修养,做得正,行得直的作风,都能使得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使得学生能尊重你、支持你。
   (二)选拔一批老师的小助手——班干部
    一年级学生刚由学前班升上来,纪律比较散漫,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很难管好这么多人的纪律,选拔一批纪律较好,能力较强的班干部起模范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对于这些没什么班级管理经验的孩子来说,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引导他们熟悉新的学习环境,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使班级快速地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
   (1)留心观察,适时举荐
    首先,班主任应留心观察每一个孩子,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与家长联系、沟通,初步确立班干部人选。然后,通过班级常规管理活动,给这些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适时表扬认为合格的班干部,帮助他们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待学生之间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采用师生举荐,民主选举出第一任学生干部。
   (2)教给方法,逐步放手
    在确立了班干部之后,班主任应教给班干部工作的方法,促使他们顺利地打开工作的局面。可以采取“小心扶植”与“大胆放手”相结合的方法,按“教—领—放”三步走。“教”是教小干部怎样开展班级工作,当好干部。“领”是扶植小干部做好工作,放”就是让小干部学会自主工作。班中大大小小各种事情,要能够量力分配给他们,在孩子做的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看清楚哪儿做得对,哪儿需要去进一步指导,手把手地教,不怕费口舌。
 
   (3)学习交流、互相借鉴
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及时让大家交流自己的成功经验,互相学习借鉴,也可以提出自己工作中的困惑,让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想办法,出点子。  
   (4)加强监督、及时引导
班干部是班级的“领头羊”,在班内起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也应接受大家的监督。他们会提出许多尖锐的问题,指出许多班干部身上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并认真改正。教师抓住时机,肯定并大力表扬班干部的正确做法,帮助其树立威信,但也决不偏袒。
  • 完善班级制度
        一年级的学生自制力较弱,还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班级纪律较差,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班级制度来约束他们。
   (1)民主参与制度
让全体同学参与班级的建设工作,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使每个人都成为班级的主人。让学生参与,可以使同学们产生主人翁精神、自尊感,提高自我价值,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2)班级事务分配管理制度
    就是说根据日常事务的多少和班级人数的多少,采取分块分配管理。比如班长管理班上全天的纪律,并发挥好模范作用,学习委员负责带动同学们做好学习园地的安排与整理,卫生委员要督促值日生扫地并作好卫生纪录,甚至开门锁门等一些细微的工作也要安排有人员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被重视的心理。
   (3)合理的奖惩制度
    要想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还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奖惩机制,做到奖惩分明,是对先进分子的肯定和对落后分子的鞭策,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4)班级的安全管理制度
    如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止火灾、交通、中毒和其它安全意外事故的发生;每天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时与无故未到校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学生要做到不打架骂人、不损害公物、不在教室内打闹等。
  (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勇敢、自信、乐观、公正、诚实、自制、合群等优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培养和训练这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开展帮集体活动是一条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活动形式实现此目的:
   (1)团队活动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立、合作精神,通过组织野外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活动。
    (2)班级的日常活动
    班主任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进取,满足他们的多样兴趣,同时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心理品质。
(3)主题班会活动
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设计主题班会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
 
四、总结
营造团结、合作、积极、上进的班级氛围,感染身边的每位同学。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要把班级管好、教好、培养好,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心向一处看,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的集体,班主任作出的努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茜.论班级凝聚力的功能及形成[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6)
[2]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7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5.6(4)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灵活教学,快乐识字
下一篇:一年级语文写字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