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
失真与归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发布时间:2020-01-06 08:52:31

失真与归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极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学科教学,但也出现了为了刻意追求多媒体运用而带来的课件泛滥、盲目、过度使用,多媒体运用浅表、低幼化等“失真”现象。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真面目,要求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认清整合的必要性、服务性和学科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极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学科教学,带来的优越性是无可非议的。但也出现了为了刻意追求多媒体运用而带来的课件泛滥、盲目、过度使用,多媒体运用浅表、低幼化等“失真”现象。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真面目,促使师生的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实践中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失真的整合:信息技术独白的学科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自觉使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来完成教学流程的教师越来越多。然而,现实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存在着某种“失真”现象,即为了整合而整合,学科教学演变为一种信息技术装点的独白,而整合的真实意蕴无从体现。

现象一:课堂成了幻灯片的展示场所,教师俨然是播放员与讲解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本节课知识点不少:有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分子和分母的意义……要在四十分钟内使学生学懂并且学得轻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位老师做了精美的PPT,每一个内容、每一个问题与答案、每一句结语…..,教师都在页面上。在课堂上,教师把所做的内容一一展示给学生看,整堂课,教师的一边按着鼠标一边讲解,偶尔有学生出来回答问题,教师等学生回答完后再点击一下鼠标,不到30分钟,新课就结束了。课堂成了一张张PPT播放和讲解的场所。

在本案例中,教师考虑到课堂容量大的因素,积极动脑,做了PPT,本意是好的。但他没有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这样的整合,多数学生是在观看,学生没有思考,没有思维的撞击,没有意见的交融。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少些预设,多些交互,增加一些思维的含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

现象二:课堂成了网吧,学生各自为阵,疏与同伴、教师、文本的互动。

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颖,更富时代赶,也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但网络教学如何发挥其作用,如何把握教学流程、如何促进师、生与机的互动却是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听一位老师执教网络课《九寨沟》,教师导入谈话后就让学生进入专题网站。网站做得非常好,有课文的文本,有与课文相关的九寨沟风景的图片、影片和介绍,还有九寨沟旅游网的链接,BBS的习题等。学生进入网站后,很少有人去阅读文本,而是直接浏览图片、点击影片,沉浸在画面中和BBS的习题中。教师几次欲发起对文本的讨论,结果响应者甚少,最后不得不把画面切回文本的广播,讨论才得以进行。

现象三:多媒体画面抑制了学生通过文本描述实现自我想象、体验和感悟

如上面《九寨沟》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浏览网页,欣赏画面,然后让学生再来读文,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把学生自己读文感悟的最佳时机给错过了,想象九寨沟的美丽、热闹后练说的机遇被忽略了,学生最后完全是被老师牵着走。

现象四:课件的模拟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自实践。

在《圆的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很多老师都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模拟演示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直至接近与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大家都知道,听了、看了都会忘了,唯有做了才会记住。把一个圆等分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学过的图形并不难,况且不止只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而我们的学生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演示中同化到统一的认知上。我们可以让学生用8等份、16等份亲自动手拼一拼,我们的媒体可以在64等份,以至更多等份时演示,效果不是更好。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种手段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课堂是学生的,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忘了教师是起组织、指导、引领作用,忘了“教是为了不教”。

二、归真的整合:必要性、服务性、学科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样才能解决“失真”问题,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本真面目。

1整合应强调必要性

强调整合的必要性,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每学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确实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信息工具,但在本质上它只是一种辅助的认知手段和工具,必须为我所用,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另一方面则要凸现信息技术的特长。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更加准确的反映或逼真的模拟出微观世界与瞬间变化中的各种现象,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又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会促进本地与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间的交流,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再则,网络的虚拟功能可以为我们创设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情境,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教师要利用这些独特的优势,紧密结合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那种完全用课件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非常不妥。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而不能被信息技术所牵制,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

2整合应注重服务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强调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伙伴。因为,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加工、体验、变革等多种活动,经历不断的分析、综合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从而建构起对知识深刻的、丰富的理解。这样一个过程是多种活动展开的过程,不能简单由模仿演示实验所代替;同时,学习者的学习还发生在主体之间的社会性建构中。学习共同体内的经验分享、情感共鸣、问题追问、思维碰撞、认知挑战等,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化,实现教育价值的提升。因此,在课堂这个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讨应该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多向互动。

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实现两个转变: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成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真正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和提高创新意识的学习方式,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内容,服务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服务于学习方式的改变。

3、“整合”要讲究学科性

不同学科中信息技术究竟怎么用。不同学科必须关照自己学科的性质和实现目标。如语文学科最课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象直觉取代语言感知,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同时可能无情地侵占了学生想象的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而丰富的主体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数学学科中要考虑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提供替代经验以使研究对象形象化,为学生解决真实、复杂、困难任务的学习提供支持;同时,数学学科又是高度抽象的,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讲,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具体形象思维必须予以及时的概括和抽象,学科教学就需要帮助学生发展高水平的地位,以更好地达成本学科的目的。因此,在整合中,必须考虑学科性。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应努力摒弃那些虚假的、异化的整合,不遗余力地追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①。

引文出处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