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下的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19-05-01 09:19:15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下的学科建设
寒亭区高里镇中心学校  马莉莉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历着深刻变革,教育也同样经历着一场创新变革。站在社会的视角审视教育,站在教育的视角关照社会,实现教育创新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实施创新教育将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其操作性极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出适应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真正能够挖掘其学科本质,而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下的学科建设正是我们所追求与探索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创新教育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焕发学生的青春气息,是信息技术学科建设的核心。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面向未来,只有以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加速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教育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能力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感,必然要求知识的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历史新使命。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还包括新的发明与发现,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由此,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下的学科建设就是要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述新教育的核心。如何在创新教育下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把握创新教育的内容,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建设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创新还意味着对传统的挑战、对传统的突破、对传统的超越,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的一种合理、科学的扬弃。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正是在创新教育的内容下不断茁壮成长的。只有牢牢的把握创新教育的内容,始终贯穿整个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中,才能更好的挖掘其学科本质内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思维品质。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有太多的不可遇见性,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他们是既好奇,又陌生,在学生的脑海里有太多的疑问,因此,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必须在创新教育的推动下进行革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信息技术课程正是需要这种创新教育的内容来不断的进行学科建设,以充分体现其工具课的强操作性。
二、掌握创新教育的特征,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建设
创新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人的创新能力是人的多种智慧品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去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归纳等最基本的能力,而对于创新密切相关的思维能力等重视得不够。从思维活动的过程来看,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智慧活动,需要发散思维与复合思维的共同参与,需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协调。在创新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性的智慧活动,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整体智慧品质,就是要生成学生的智慧性人格。创新教育也是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当呆板,缺乏活力,学生在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理解、再现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成了被动的学习工具,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成就动机,以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前提。创新教育下的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必须体现人的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应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和认识问题,可以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直觉和想像力去体验,可以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的答案。
创新是有层次的,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掌握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学科的不断深入学习,逐渐的体现出分层现象,如何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的分层现象呢?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中一定要掌握好创新教育的特征,把素质教育推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所带给他们的操作技能与本领。
三、理解创新教育的时代内涵,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建设
   目前,教师的创造灵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创新教育的前提就是要解放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态度和创新能力仅仅通过阅读教材里的陈述性知识是不会得到很大改变的。创新教育的时代内涵表明:“学习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时,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的标准理解。因此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互动性活动就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在具体的活动中,在同社会,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学会选择、判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学生的每一种创新都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获得反馈信息,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创造的体验。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付困难和危机中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而这正是创新教育下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实质所在。
四、运用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建设
观念决定行动。为此,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必须赋予学生以自主发展的能力,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创新注重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及个性。只有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人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得一定的积极效应。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正是需要创新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创新教育下的信息技术学科建设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应有高尚的道德、教育的爱、对学生的责任感、丰富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创新以应有的时间与空间。
创新教育下的信息技术学科建设需要关注人生成的人格性、层次性,强调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引发出来,把人格、心灵唤醒,使教育真正成为文化知识传递和创新的融合体。而这要求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使教育、学习走上更广阔的认知领域和探求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和生活本领。
五、掌握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建设
创新教育的个性化原则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通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而这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适应性的创新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中一定要牢牢把握创新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魅力,给他们想像与操作的时间,让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真正能为学生们的学习服务。
创新教育的探索性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要贯彻探索精神,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得出科学的结论,让学生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不可遇见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中坚持探索性原则,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解放学生的思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导向其探索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形成。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给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挑战,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努力去践行。而信息技术的学科建设也应该在创新教育的引领下一步步的走向更加成熟,这样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势,才能在国际教育发展中赢得自己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振兴中国的教育,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兴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