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构成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4 09:46:39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构成研究
作者:程凤勤   指导教师:文继奎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它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适应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小学教师拥有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加速基础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对深化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及要求,探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构成及培训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一、教育信息化概述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催生了一个的新名词,教育信息化。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己显得越来越遍。一方面,新课程的实施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研究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如何进行学习,显得尤为必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开展自主性教育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教育是在上世纪末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我国紧跟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潮流,积极投入资金,建设教育信息化网络,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网:
信息发布,对外交流沟通起到窗口的作用,从搜虎、雅虎等搜索网站的分类中相关的教育网站可见看出来,已呈燎原之势。各地教育部门的教育信息,政策法规,文献汇编,重大活动,科学研究等都可以有网站形式向外发布,随着教育网站的增加它的作用会明显起来。通过网页与电子邮件发布信息,与公文相比更迅捷易保存,沟通与学校的联系,校与校的联系。远程网上教育,适合师资的培训,网上招生等都是很重要的应用。同时也对本地区的校园网建设进行规划与指导。
二、学校的校园网:
在一个校园内建设信息的通道与环境。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的普及与学习,而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进而在校园中形成富有特色的信息文化。从现在来看条件应已成熟:全国来看,教师初步的应用已具备,购买机器已不成其太大的负担,学校的组室一般也配置了电脑,最主要的是以电脑来辅助自己工作的大气候已经形成。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从教学看,教学资料的积累查阅;多媒体课件的共享;教学资料与方案可以通过网络发往教室的电脑以备教学之需;按不同的主题建立网上讨论组,备课之余可以上校园网的论坛进行教育教学的讨论;教学信息获取,与外部互联网的连通;学科成绩管理与分析,用电子表格统计与分析学生的成绩然后转成交互的网页放到校园网上供各科教师分析;教务管理课程设置,排课安排,各类活动的安排都可以网页的形式发布于校园网内,使教育教学的信息及时流通并有了最佳保存信息的方式,同时因为有了网络,上述信息便可以使老师共享,这些信息在应用者只要在PC上用进行访问、查询,简洁方便,容易上手。在校园网上还可建立邮件服务器,内部的邮件除了一般的应用外,还可以建设邮件列表系统,相同内容的信件可发往事先编好的一组成员手中,即群邮件功能。试卷、练习卷及其它资料可以邮件的方式发往打印室统一打印,快捷安全低耗。从学生角度看,学籍管理由建网前的单纯封闭管理转变为建网后的开放性发布与查阅,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的各种管理条例、活动安排甚至于活动本身都可以构建在网络上。从电脑进入教室的意义上看,一般是为了教学,再拓展一点的话,可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知识面跟个日广阔的网络世界,这在重点高中或在相关专业的重点职高更有实现的价值:不仅是信息化的熏陶,更是信息化的体验,电脑完全是一种工具成为班级活动的组成部分。班级信息发布,出版网上黑板报,建立各种论坛,班级与老师、校长的沟通,形成校园网上的虚拟社区与社团,使之成为学生生活中新的热点和兴奋点,以符合应用价值取向的新颖的网络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以此来构建丰富多彩的网上校园文化。随着发展的深入,计算机普及率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家中的电脑也可登录到校园网上进行相关的工作学习,从而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与之同时,通过数据采集、归类、共享的规划与实现建立学生信息的数据库系统也是重要方面,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与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来负责实施,投入相对较大,周期较长,但见效快。除了一般的数据汇总查询分析等应用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构建领导的决策系统。而这些数据的意义是传统档案材料所无法替代的。
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化已经初步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走进课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就信息化较高的大学课堂而言,计算机已经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课上利用计算机播放PPT课件,计算机联网多媒体实现网上教学,视频播放教学实例等,都是现阶段大学教育运用十分广泛的途径。如今,教师早已经不需要在拿着厚厚的书本进入教室,利用联网计算机下载课件,再通过多媒体实现教学,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而不乏丰富生动的内容,从而大大提高了授课效率。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义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部2000年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到2005年全国所有初中,2010年所有小学都要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4年l2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界定有了一个可依据的标准。
首先,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挑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的改善。另外,当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这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变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如何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这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推进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导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教育质量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今,一名教师仅具有教育理论素养和学科教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融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学会教学设计,有效地通过视听技术、卫星传播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由此带来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必将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第三,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利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培训质量。近些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毋庸讳言,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地区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乱办班、乱收费问题比较突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一些培训班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无法通过培训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学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考试认证体系,将有效地规范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提高教育技术培训质量。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现在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如何,是否做好了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是否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充分深入地 了解这些信息的真实情况,笔者做了一份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设计
此次问卷主要从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态度以及教育技术能力的掌握两个方面进行设计。笔者对芜湖市繁昌县皖江中学及阜阳市界首王老家小学进行问卷调查,抽取各个学科共200名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7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获得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0%。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态度
表1 对教育信息化的了解程度
调查项目 人数 比例(100%
非常了 解 12 6.66
一般了解 128 71.11
不太了解 35 19.45
不了解 5 2.78
 
表2 觉得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是否有效
调查项目 人数 比例(100%
非常有效 60 33.33
一般效果 116 64.45
效果不明显 4 2.22
没有效果 0 0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
表3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频率
调查项目 人数 比例(100%
59 32.78
92 51.11
29 16.11
 
表4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
调查项目 人数 比例100%
非常熟练 20 11.11
基本熟练 68 37.78
不大熟练 62 34.44
非常不熟练 30 16.67
 
 表5    学校提供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情况
调查项目 教师总人数 配备多媒体人数 比例100%
农村中小学 55 8 14.55
城市中小学 125 116 94.4
 
表6 对城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调查
调查项目 总人数 使用人数 比例100%
城镇教师 125 115 92.0
乡村教师 55 18 32.72
 
表7 对不同学科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情况
调查项目 总人数 使用人数 比例(100%
非信息技术课程 文科类 90 43 47.78
理科类 85 35 41.18
信息技术课程 5 5 100
 
经过调查,对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态度以及中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分析如下:
1、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缺乏正确的意识与态度
很多中小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并推崇传统的教育模式,靠一块黑板一只粉笔授课。大部分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时候才使用教育技术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他们主要认为教育技术装备在课堂体现“信息化”和“现代化”,教师们往往是为了体现使用设备而去使用设备。没有正确的应用意识和态度,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中很难体现出其在教学方面的优越性。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教师认为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无益于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甚至反过来限制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授课内容,同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部分教师还认为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授课是一种“花哨”、“爱出风头”的表现。
2、中小学教师掌握教育技术情况
1)知识与技能欠缺
很多中小学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知识层面上,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它们的相辅相成统一关系的认知;在技能层面上,很多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辅助设备,在制作课件方面也遇到很大的技术困难,很多人只会做最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没有注意到课件的颜色、声音、转换、互动等重要因素的搭配以及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这只是表面现象,在更深层次,则是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美术学、声乐学等基本认知以及它们对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目前多数中小学教师成员都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这部分教师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比较高,但这些教师之前很少系统地接受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比较薄弱,接受新教育媒体能力比较差。这些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操作薄弱的主要人员。但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这两方面特点,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广泛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可以说是挑战。
2)城乡中小学教师差距大
各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同,即网络条件不一样,学校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建设条件相差很大。很多学校即使有了电教设备,缺乏后续资金,电教设备也只是摆设,发挥不了作用。农村中小学与城镇中小学相比,其基本的硬件更是达不到预期的要求。这也就大大加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只有14.55%的农村中小学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多媒体制作软件,而城镇中小学则有94.4%为教师配备相关的教育信息化教学工具,这样大大的方便了教师进行绘声绘色地授课,当然,教学效果也就明显好很多。同样的,只有32.72%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多媒体制作软件有所了解,而城镇中小学中有92.0%的高比例,这归根究底是教育经济条件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3)教育技术能力基础水平不平衡.且分属不同的学科
中小学教师中有一些基本没有怎么接触过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而有一些已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能较熟练的使用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有一部分则干脆就是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因此,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又分属于不同专业,这些都加大了教育技术培训的难度。
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可划分为理性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两大类。
 
() 理性认知能力
1 ,基本观念。就是对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理解和认识。这是一个人教育技术能力所有外在表现的思想基础, 也是他最终能否自觉应用教育技术手段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保证。对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基本定义和基本概念本体的理解和认识, 不仅知道其内涵和外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更要明了其隐含的扩展意义。二是基本定义与基本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什么指导意义。
2, 个性意识。这里所说的个性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概念所具有的个性化认识。个性意识总是和教师的生活环境、个人修养和教学经历联系在一起的, 它不是一般的对定义或概念的被动记忆, 而是加入了个人独到的主动理解。这种主动理解通常表现为, 对定义或概念是否认同, 是否接受, 是否提出质疑和是否有不同的理解, 等等。个性意识的强弱, 体现出教师对定义或概念的消化吸收能力。
3, 创新思维。是指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定义或概念是否有创造性的理解, 甚至创造性的发展。首先是创造性理解, 这对一般教师来说并不难做到。因为每个人的教学实践不同, 遇到的问题各异, 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新的想法会帮助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的认识。其次是创造性发展出新的理论, 这有相当的困难, 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它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经过许多人反复实践积累和不断论证才能实现的过程。
4,研究成果。是理性认知的升华和结晶, 具体表现为:研究报告、论文、专著等。研究成果是分层次的: 探讨性成果, 即对现有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对新观点的争鸣, 提出新观点、新思路等等; 公论性成果, 即为学术界大多数人所公认或广泛被转载和摘录的成果。
() 实际应用能力
1, 计算机技术。没有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能力就无从谈起。计算机技术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大类。硬件技术主要是指硬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技术(包括硬件的基本原理、构成、组装、以及各部件的性能、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软件技术主要是指软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技术。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体现了他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对硬件一般只需掌握基本原理、构造和各部件的性能、作用即可。对软件则要有更深入的了解, 不仅对软件的设计原理、结构、功能及作用有所了解, 还要熟悉软件的类型, 掌握软件的制作方法和应用技巧等。也就是说, 一名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不仅会使用软件, 而且还会制作软件, 分析和评价软件。
2, 媒体技术。媒体技术的概念更宽泛些, 计算机技术只是媒体技术的一种(当然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一种)。媒体技术也可分为媒体硬件技术和媒体软件技术两类, 它和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类似。所谓媒体硬件技术是指, 对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电视机、计算机以及各种胶片、光盘、磁带、磁盘等光电、磁电存储转换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构造和使用特点的技术性了解。媒体软件技术是指那些能用来设计、制作、生成和演示教学信息的技术。如视音频编辑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平面造型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和应用技术等。教师对媒体技术的掌握不求全面, 但要有所侧重。对媒体硬件技术只作一般了解即可, 媒体软件技术可根据个人教学的实际需要, 应熟练掌握其中一至两种。
3, 网络技术。主要是指网络应用技术, 包括对网络的一般性了解, 如: 网络的基本构成、主要特点、常用功能及网络的使用技巧等。作为教师, 起码应该知道怎样上网、使用浏览器、检索资料、上传下载信息、发E- m a il等。对个别能力较强的教师而言, 可以学习使用网络软件制作工具制作网络版的多媒体课件或建立自己的教学网页。当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则是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现成软件或工具来达到教学目的。
4, 信息技术。即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较少限制、人际合作容易实现; 智能化使计算机能够做到自动识别和传递教学信息、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发展; 多媒体化则使人能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来接收处理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广大教师而言, 重要的不是了解信息是如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 而是信息的利用。不但要掌握检索、识别、选取信息的要领,还要学会分析、评价、重组信息的方法。
5, 整合技术。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之间固有的那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交叉的自在关系, 而是指技术之间、技术与学科或教学内容之间的优势互补的人为关系。整合技术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 技术之间的整合。即,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因教学上的需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二,技术与学科或教学内容的整合。技术整合不是技术堆砌,而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技术组合来发挥技术本身最大的优势。这种整合的意义更大, 它可以创造出优异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增强理性认知能力可以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自觉性, 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则会促进教师更新观念, 发展创造思维。最终结果是形成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高效率、高品质。
五、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建议
从以上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非常薄弱,而培训方式方法却又存在很多不足。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形式应该走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道路
  组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让教师真正从自己需要的角度进行学习。培训部门在举办培训之前制定好培训计划,让教师在参与理论培训或技术培训上做选择,让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在教师培训道路上相得益彰,并且将这种培训形式常态化,让教师们既可以把培训当作一种工作交流,也可以当作职后学习提高的一种形式。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时间有限,后续的学习主要依据网络培训学习平台对接受培训教师进行培训。网络学习可以让受训教师们灵活地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较好地解决教师工作和学习两者不能兼顾的矛盾。当前的培训存在许多弊端,某一个理论或技术的培训只进行半天或一天的集中培训,培训效果当然没有得到保证。只有走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的道路,培训效果才真正得到保证。
2.加强监督,制定考核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部门制定好培训计划后,除了严格按照计划对受训教师进行培训外,还需要对培训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监督,向受训教师明确本次考核机制。目前我们参加的培训,培训部门只要求受训教师签到,但实际受训教师是否参与了培训过程却没有任何监督,缺乏培训考核机制。考核机制的制定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比如理论培训的考核可以考虑让受训教师除了参加集体培训外,还需在网络上完成一定的网络作业(比如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受训教师阅读文章数)并通过培训部门的考核才给以合格证明。
3.强化培训效果,促进学科整合
  让每一位教师将所学的教育技术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从而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标。为了强化培训效果,调动每一位受训教师的实践热情,教育部门或学校领导需要高度重视,依托一定的教学评比活动带动教师的实践热情,也将教师是否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教师业务的硬指标。受训教师只有自觉地、有意识地把自己所学到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工作中才会有意识地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培训必须时刻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发展,不断引导他们深入地进行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工作,最终使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总结
教育信息化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能够有效地完善教师师资格认证制度。中小学教师为了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就要掌握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积极参与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以争取最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2.孙林桦.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M].陕西: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4).
3.龚志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机制与策略研究[M].广东: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
4.何华坤.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学课程导,2010,(21).
5.郝丹,曹凤余.关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R].2006,(15).
6.张进宝,杨雪萍,裴纯礼.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思考[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07,(243).
7.郦妍.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能力构成与师资培养[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3,(10).
8.张文兰,王玲.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外比教[J]. 陕西:中国医药教育技术,2006,(4).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微课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