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略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9-04-03 11:09:18
小学数学论文:略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摘要:数学新课改下,“解决问题”一直是一线教师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就“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人教版在新课程标准下编写的配套练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念更新
了,方式转变了,内容开放了。与此同时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改革才能与之相适应,所以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一、教师要审视传统,方能革故鼎新
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定向性和封闭式,制约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弊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内容的组织呈现是定向的,教学活动也是定向的,教师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二是教学目标封闭,往往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题材内容封闭,往往是为编造,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沟通。学生仅仅是模仿解题,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思考想象的机会,更没有主动探究、创新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教学过程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新的数学课程所说的“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我们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首先在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学生的主体努力和教师适当的指点、讲解,既解决了问题又学习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能力,并获得了情感体验。为此,我根据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构建了“解决问题”教学应该遵循:“创设情境——收集信息——提出问题——探究解决——展示交流——反思评价——演绎拓展”的教学模式。 ­
(一)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新课程所要求“解决问题”教学要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是要把学生都带到现实生活中去亲历,也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的或模拟现实的情境(包括活化教科书中的画面)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从中收集一些有用的数学信息,为提出和解决问题所用。创设的情境要尽量生活化,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观察并捕捉到与数学有关的信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又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把发现的信息用数学的方式描述得越清晰就越便于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收集信息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体会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解决问题,老师就可创设一个到公园玩的情景。 ­
(二)提出并整理问题 。
以前教学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了的,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学生很难有情感上的体验。这里所说的提出问题,是在学生观察了情境,并收集和整理了情境中所蕴含的信息后,学生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主体的自然渲泻,是主体积累后的自然生成。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引导他们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他们把利用信息和提出问题结合起来,把质疑与提问融为一体。教师要系统地整理好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一一解决。其次,在教师的一再引导下,学生面对情境而提不出或提出的问题未能突出本课的中心时,教师再提出问题,以达到解决有意义问题的目的。 ­
事实上提出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会是表面的、非本质的而且是简单的,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帮即时就能解决掉,有些较难的又是本课中“非本质”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备忘录,以后再解决,而着重地把师生共同提出的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做好记录,组织学生在下一个环节里共同探究解决。
(三)探究解决 ­。
 这是“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探究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发挥潜力,指点学生去分析问题与已有信息间的联系,去搜集与问题可能有关的知识与方法,去选用所需要的学习活动(如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与协作、动手操作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经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这个过程要经历的大致程序是:
1.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2.与同伴协作讨论、切磋,看看别人与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什么不同,反思自己解题方法和结果的正误,分析哪种策略和方法更加优化。
3.与同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小组长作好记录以供下一环节中参与全班交流汇报。
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除了组织活动和为学生提供帮助外,还要不断巡视发现学生中典型的正确或错误案例,供全班交流时展示出来或讨论解决。
(四)展示交流 。­
展示交流是一个共享的过程,它能让问题得以全面、彻底地解决,也是一个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过程。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解决问题”教学目标所强调的让学生“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交流时要有展示、有陈述、有汇报、有倾听、有辩论(甚至是争论)、有评价、有欣赏、有鼓励等,最终选择出最优化的策略和方案让大家共享,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反思评价 ­。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这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学生只有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策略,才能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而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评价是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过去教学未能重视的一环,是学生形成理性,自身内涵得到自我充实的过程。 ­
在反思和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指导,指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合理性;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性;指导学生在反思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策略,这些具体策略中包含了哪些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并对此进行加工、提炼、归纳而得到适用范围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 ­
(六)演绎拓展 ­
 演绎拓展是一个巩固提高、迁移发散、进一步升华理性的过程。这是把上一个过程中经过反思、归纳而形成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具体应用的过程,是思维拓展,是推理中的演绎。教师引导学生做模仿性演练、 变式性演练、拓展性演练。这个拓展的过程有些类似于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的让学生自编应用题,但又是不同的。这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实际着手的,是积极主动的,是一个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更是一个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演经拓展的过程既是低层次解决问题的结束,又是更高一层次解决问题的开始。所以,演绎拓展是本课堂教学的深化环节,也可以延伸到课后让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甚至是以后课堂上解决问题的开始。
总之,学无前后,教无定法。没有必胜的诀窍,只有更适合的方法。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总结、摸索,总会找出更好的、更适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