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发布时间:2019-03-31 21:04:3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兴小学    李建昌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的论述充分显示“情境教学” 对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情境教学也成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选择。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自然的感情交流, 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得知识,形成能力以及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有效的课堂教育情境可以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境界,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引起学习兴趣,从而去主动探究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创设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数学课堂有效情境的作用,以及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情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情境的作用
1、有效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由此进入数学课程更加能激发起探索和经历的兴趣,感受到过程的美和数学的美。而由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再将建立的模型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是那么的紧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往往可以从情境原型中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看上去可能与数学无关,有的可能是当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摆出来了,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在有效的情境下引领和促进学生的思考,首先使学生进入一个选择、筛选的过程,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现在能够解决,哪些问题目前解决不了……明晰解决问题的方向。其次是把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好,把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掉,进行实实在在的数学应用。最后要迎接挑战:那些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真的解决不了吗?怎么才能解决呢?有哪些线索可以利用?在哪些方面可以作出势努力?……这就进入了一个探索发现的新过程。只要教师在引领的过程中做好如何组织学生交流,如何适时的给予恰当的评价,在什么时候可以进一步的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兴趣将被极大激发。
2、有效情境能引发学生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化的对象是学生熟悉的现实,不是成人的现实。在学生当前的现实中选择学习情境,使其适合于横向的数学化是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化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之一。我们知道数学并不是单是知识和方法的积累,它也包括许多构成数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从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炼数学方法,再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就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沟通从已有生活经验走向未知的数学的“情境”就成为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合于学生进行数学化活动的具体的现实的情境,这是有效地指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化的各个方面中去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情境的几点方法
我认为,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一定蕴涵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不但要能够汉很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紧紧围绕着“数学”的核心问题。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情境创设方法。
1、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体现情境的趣味性
问题源于某种情境, 而生动具体、富有情趣的情境则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 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例如, 教学位置与顺序时可以设计“猫抓老鼠”的游戏: 每一轮选1 人为“猫”, 6 人为“老鼠”。活动前先让“猫”观察1 分钟, 蒙上眼睛, 然后由学生指出某只“老鼠”的前后(或左右)各是谁, 再由“猫”猜出“老鼠”的名字。该游戏极富童趣, 每当猫“捉”到老鼠时, 教室里是一片欢腾, 学生的参与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动态、新奇”的事物, 而高年级的学生更易被“实用、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所吸引。只有把数学的自身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融洽关系,创设有效情景。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关系好,彼此心里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可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尤其是关爱那些中差生.要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错误, 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3、设置悬念,创设有效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例如,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时,授课前,先给学生课件播放篮球场的情境,请学生估计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接着教师课件播放实际测量球场的长和宽的长度分别为28米和15米。然后让学生照样子在纸上画一画篮球场。以上片断中将创设情境的“触角”延伸到了篮球场,精彩的场面让学生产生了急切想知道篮球场地大小的欲望,自然地进入到新知的探究中。此外,“照样子画篮球场”是学生在美术课早已学过的内容,但以此为本节课的开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比例尺的作用。再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者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4、巧设疑问,创设有效情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热情,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数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以疑获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强烈地探求问题奥秘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打出学生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见到的几个画面:操场上小朋友们分组做游戏;商场文具柜台上的一叠练习簿;红绿灯下等待过马路的一些行人;妈妈买回来的一袋水果等。然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画面中物体或人的个数还能用以前学过的1—10来表示吗?(有些不能)那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你会吗?当孩子们觉得不能用以前所学的数来表示这些画面中物体的个数时,便产生了认知的冲突,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同时这些取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与数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再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挑战性的宣布,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可以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学生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学生惊奇了,这里到底是什么“诀窍”呢?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活了.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数后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上不一定是0,3,6,9”的结论时,教师及时提出:“到底怎样才能快速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5、组织活动,创设有效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开展动手操作活动,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节时,教师依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边动手边判断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把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写成连乘算式求出积,再用数方块的方法说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推理,既发现了规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开拓了思路,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6、利用教材,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很强的学科.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使其愉快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目的.如通过诱发学生内在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愉悦中解决问题.例如;计算1+2+3+4+5+……+100,可引导学生用数学美的眼光来观察这个算式,发现它蕴涵着和谐、有序的美,还具有1+100=2+99=3+98=……50+51=101的对称美,这时我们就可较容易地指导学生把加法算式转化为简单的乘法算式101×50=5050,另外,要充分发挥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等有关栏目的作用,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巧妙地勾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7、运用电教,创设有桥效情境.
教学中,适当开设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图、文、声于一体,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情境,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疏到疑难,明悟规律,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学生对有关“相向而行”、“相遇”等词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显示,帮助学生扫除审题障碍:再屏幕上先出示一条线段,接着在两端闪烁一下,然后轻触键盘,便见两人同时从家向学校走来,越走越近,直至相遇.学生在直观的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中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向而行”、“相遇”等词的意思,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教师应因时、因地、因材、因人制宜地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力求使其积极转化为学生良好的内部心理气氛,这才是最终目的总之, 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不是千篇一律, 而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 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打破数学课单一呆板的局面, 提高小学数学课的教学效果。
 
                                           2012年3月10日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