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浅析小学书法“赏读临比”的教学实践    发布时间:2019-03-23 15:01:46
浅析小学书法“赏读临比”的教学实践

摘 要】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它博大精深,意趣高雅的艺术魅力而绵延数千年,雄视海内外令人叹为观止,而作为炎黄子孙,更应该继承并弘扬。小学生是中华书法艺术传承的希望,教师如何正确、有效的引导,并能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在小学书法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的加以培养与实践,是当今小学书法教学实践的当务之急。本文是笔者在多年书法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践探索“赏读临比”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将学习的内容细致化,学习的目标明确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缩短学习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书法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有趣味。
关键词】 书法教学  赏读临比  实践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关于在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精神,为进一步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小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汉字能力。当前,书法教育,特别是小学书法教学,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书法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因为书法教育给了学生写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书法教学起到了培养人的作用。那么如何开发书法教育的功能,搞好小学的书法教学呢?笔者通过近多年在小学书法教学上的实践,从教学中尝试运用“赏—读—临—比”的阶段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为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欣赏、读帖、临写、比较有机结合起来,既帮助学生写好了字,也培养了学生审美、观察能力、开发了智力,也陶冶了学生高雅的情操。
一、赏:观其神采,达其性情
所谓赏,就是书法欣赏。欣赏教学是小学书法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范字,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而书法的审美价值表现不外乎于“形”与“神”。而所谓“形”,指书法的点画、结体、章法等;所谓“神”,指书法的神采、气韵、风格等。
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首先是对书法作品的“形”的欣赏,第一要欣赏书法作品的点画的线条美,第二要欣赏书法作品的结体造型美,第三要欣赏书法作品章法的整体美。其实欣赏书法,是观者与作者的心灵交流。“书者心乏迹也”,作者“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气骨当真勉,规模不必同”,引导学生通过“笔走龙蛇”形成的痕迹,感受作者的审美造型、体味作者书写时的胸臆情怀,同时还要发挥联想和创造。
当学生对作品的“形美”有了初步认识后,该因势利导赏析作品的“神美”——作品中的气韵与神采。宋朝书法家苏东坡将书法人格化,形象地指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书也。”他的行书赤壁赋笔笔有神,千姿百态,丰腴甘美,视为国宝,从中可以看出神采美是书法作品的灵魂。而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无韵之气,枯燥无味,无气之韵,散沙一盘,气为统摄全篇的内在联系,韵为全篇的感情光环。气韵美不仅是创作的追求,而且也是评论一幅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唐朝张怀瓘在文学论中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南齐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也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昭于古人。”通过作品字里行间的赏析,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的精神境界,真真实实地感触书法家的审美追求,接受美的熏陶。我们通过欣赏书法作品的章法、气势、神采、气韵,来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审美追求及作品蕴藏的生命与灵魂,从而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二、读:观书百家,品其精神
读,就是引导学生读帖。读帖是临摹字帖的前提。就风格而论,应以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作为选帖的标准。临写前的读帖,就是通过观察、琢磨、体会,先了解字帖中的笔画形态、用笔方法、结构特点等,做到心中有字的整体结构,下笔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方能把帖临得形似,临的像。在引导学生读帖过程中,笔者做到如下的两方面:
1、初学者应带有研究式的读帖
我们一开始临帖,“形似”是最起码的要求,初临帖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再现”古人法帖中点画形态和结字体势,一步便是“人法”的问题。只有得到用笔和结字法,“形似”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只有在认识法度的基础上,才能推行法度的训练。如临习“玉箸篆”要使画点线条做到“圆润匀静”,必须明白多用“中锋”笔,要想结字做到“严谨不散漫”,就必须懂得其“中宫收紧”的结构法则,这些法则只有临习者碑帖的反复观察,玩味,认真分析研究才能把握。唐朝孙过庭书谱中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察”就是观察分析,“拟”就是照帖临写。只有“察”得“精”才能“拟”得“似”。这就说,临习者只有对所临的认真揣摩分析,掌握其点画,用笔,结构等特点,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部,皆有体会,才能得之于心,运之于手也,手相应达到从“无法”到“有法”的程度。
2、记忆式读帖
记忆式读帖也就是我们说“背帖”,读帖好比读书,要把读和记结合起来,不能看帖如走马观花。我们知道从临帖到出帖需要一个过程。初学为了使自已进步更快,学书者通常采用“背帖”的学习方法。读帖不仅有助我们对帖的理解和认识,更有益于我们的记忆。“记忆式读帖”更会有助我们背帖。学习书者只要能科学地运用“记忆式的读帖方法”来进行背帖的实践,那么我们的书艺定会与日俱增。正如书概中所说:“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日而索之,心中为有索字,然后提笔追之。字成而相较,如得其一、二,既可得其四五,然后多出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为不远象”,这种“记忆式的读”不仅对初学者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那些进入创作阶段的人来说,也同时需要这种记忆式的读帖方法,来不断地充实大脑记忆库中书写符号。
因此,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俗话说:“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古今众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有些碑帖,我们在小学书法教学阶段不一定临,但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入于眼,融于心,出于手,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临:摹其形神,临其意趣
临,就是临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摹帖和临帖”。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书家的作品,走进书家的心胸,解读作品的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也就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的同时让他们动起手来,临摹古代名家范本,学习名家书写的技法技巧,感受大师风范,体验书写的乐趣。小学阶段的初学者应以临摹作为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临帖是在摹帖的基础上,宋朝姜白石说:“惟初学者,不得不摹,办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读书谱)摹帖的作用在于:固定并熟练运笔的手势,理解并熟记笔画的走向和结体的法则,从而尽快地掌握字帖的风格特点。同时摹帖又能使心静凝神。学者一要心灵手巧,二要有澹静沉凝的性情,而此二者,能在摹帖过程中得到培养。
(一)摹帖
传统的摹帖法有二种较为在小学书法教学阶段通常使用的。
1、描红。就是用笔墨依着事先印好红字,把红字变成黑字。崔学古动训中云:“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懵然未明,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细具体,方脱手自书。”描红是摹帖中最基本的方式,多为启蒙的初学者使用。描红的目的是领会、训练正确的书写方法。
    2、影摹。就是用半透明或透明的书法用纸覆盖在字帖上,照着字帖上的点画、曲折用毛笔描写出来。影摹是一种变向的描红,而其比较难些。因为这是写字用的纸,影纸稍有移动,摹写的笔迹就会有出入。所以学书者必须做到:手要把稳,眼要贯注,脑要专一。
摹帖实际上是摹帖向临帖过渡一个阶段,也是摹帖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摹帖以形为主、以神为辅。首先我们要求形似;在形似的基础上,再过渡到神似。摹帖是学书的初级阶段,也是最基本一环,一定要自觉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的训练,打下牢固的基础,千万不可三心二意。
(二)临帖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后,对着帖写。从古到今,凡是有成就的书法家,无不在临帖上下功夫。临帖跟摹帖一样,需要经过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面临”、“背临”、“意临”正是小学书法教学中学生临帖练习必经的三个阶段。
     1、面临。面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这也是临帖的第一步。面临前要认真“读帖”,把所临范字在格中的位置、用笔变化、结构特点琢磨透方可下笔临写。面临时,字帖需立于书桌前或放在手边,以便随时观察。但切不可临写前不认真看帖,胸中无数,下笔后看一眼帖写一笔。这样临帖,缺少完整的概念,就不能从整体上掌握住字的形态和神韵了。
     初试面临,读贴、临帖经验不足,不易临像,可借助“格子”做参照。用于书法练习的格子有米字格、九宫格,现在又出现了一种“回宫格”。我们在面临时,可把字帖上的范字和自已的练习纸都打上同一种格子,然后以格中的线段作为依据来临写。范字的中竖写在格子的中竖线上,那么临写时,也必须把字的中竖写在格子的中竖线上。如果范字的起笔写在格中两线交叉处,临写时也必须写在格中同一位置。这样,用格中的各种线来确定笔画位置、笔画角度与长短,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待这种“格临”方法运用一段时间,就可以撤去格子,在空白格中临写了。待面临能把帖临准,就可以尝试“背临”。
2、背临。背临,就是不看帖本,凭记忆把帖本上的字默写下来,还要写像。背临,可在熟临熟记的情况下临出全本字帖,也可分页分行背临。背临难度大,想一次临准并不容易,所以要重视临后与原帖的对照,找出毛病,反复背临。
    临帖不光是临字形,还要揣摹书家的整体凤格、笔墨意趣。所以通过面临、背临掌握的字形特点、用笔妙处还需“意临”来检验。
3、意临。意临,也就是临其“意”,是写的主要不是象字形,而主要是写出帖的风格规律和精神。我们可以找一些所临帖本上没有的字,按照帖本上的结字、用笔凤格,篇章布局特点来书写。写出的字如能让人感觉仿佛在字帖中出现过,说明这些字写出了原帖的神韵,得到了书家所表现的意趣,可谓得其“意”了。这是对学书者的高要求,也是对书写者是否掌握了一种书体的最好验证。
    经过面临、背临、意临的过程,全面掌握所临帖本的风格特点,就是为自己的创作、创新打下了基础。以我之特点,熔他人之长处,才可形成自己的风格,攀上书法艺术的高峰。
(三)注意事项
在临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临摹时对法帖多加分析、研究。临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前人书法的法度,熟悉结字,用笔和章法布局方面的技巧,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为自已的独立创作打基础。所以,小学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在临帖时既要要求学生动手又要动脑,特别要注意分析、研究法帖在结字和用笔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在教学生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集字时,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就能发现:它在结字方面具有方正平和、横划右上斜的角度小、两旁有竖划的字多取相背之势(即成“八”形)等特点;用笔时具有长横多取前轻后重,并用圆笔结收,长竖多用垂露而极少用悬针,“乙”划多带隶书波磔等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和规律,即便离开了帖,也能写出几分“欧味”来。还有平时应指导学生诵读全文,纵览全篇,反复玩味,如果眼光只孤立地盯在一笔一字上,就无法领悟书法家如此用笔、结字、分行、布白的用意,更不可能欣赏到韵味、旋律、节奏的美妙。
2、不应只临一家之帖。应以一家为宗,博览群书。当然,在引导学生启蒙时可以从一帖一家入手,待有一定基础之后,便应从一帖一家扩展开去,多临名帖,博采佳作。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书作文,其实临帖学书又何尝不如此呢?
3、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标准和追求。临帖并非全是初学者的事,古今许多有建树的书法家都是数十年如一日,临池不倦,博采百家广长,广集群贤众妙,融会贯通,浑然天成。
   四、比:分析对比,研习提升
比,即比字。对备选习练的字,指导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分析,揣摩其偏旁、部首以及点画结构上的差异。考虑到中国书法的文字繁体较多,比字时,指导老师应从文字的渊源着手予以讲解,使学生能对文字的由来和结构的变化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通过比,让学生明白书法文字是用毛笔书写出来的,是有粗细变化的,是有提、按、顿、挫的。例如在教学生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在什么情况下是有谦让的;宝盖头(天覆)好比是人戴的帽子,该写大一点还是小一点;用一个生动有意思的比喻,描述什么是起笔和收笔,什么是长短和粗细的对比等等。总之,老师以较为形象的方式教会学生善于发现文字结构点画的共性和个性,做到熟记于心,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此段可进一步加详细些)
 
近几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尝试“赏读临比”书法教学中,也有过深层次的思考,但我自己认为这四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书法教学中是可行的。“赏—读—临—比”四步教学法主要是将学习的内容细致化,学习的目标明确化,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缩短学习时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书法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有趣味。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赏读临比”的教学实践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现阶段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不断实践、推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谢建华. 谈书法艺术:翰墨飘香[C].辽海出版社,2001
[2] 刘正强.书法艺术纵横谈[M].海南出版社,2003
[3]李乡状.楷书篆书隶书技法与指导[C].吉林音像(文史)出版社,2003
[4]王振华.不可不知的书法:文化修养综合手册[C].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5]郭昌平.少儿书法理念:青少年书法[N].2005(第四版)
[6]吴宝良.书法学习欣赏手册[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7]王新.学习书法的艺术[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8]李蕴棋,方正己.书法[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9]王志艳.书法[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促进 学生的素质教育
下一篇:小议小学美术教学的“快”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