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如何让小学科学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发布时间:2019-03-31 23:55:08
小学科学论文:如何让小学科学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学过程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以来致力体现的核心理念。而完成教学任务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的过程。
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对学生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有充分的了解(分析),包括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影响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各种因素;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以及学生集体对教学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调整课堂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协调教学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获取知识。
  一、学生学情分析要落在“实”处
对学生的分析不外乎4个阶段:学期初学情分析、课堂学情分析学期末学情分析。
  1 学期初学情分析
  在学期初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刚接一个新班时,教师通常会了解学生上学期成绩,了解学生操行评语,与相关教师了解班级大体情况,通过对学生已学过的教材的分析确定学生现在应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
  2 课前学情分析
  课前学情分析是在备课过程中发生的,就是教师通常所做的学情分析。教学论是从学生的智力因素与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准备性、自学能力、非智力因素几大方面进行分析的。教学前的学情分析应达到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决定先要复习哪些学过的内容,选择何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等。
  3 课中学情分析
课中学情分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不好操作的一个内容,需要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状况作出判断、分析,并及时作出回应,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直接相关。在教学中我尝试用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
(1) 提问分析学情
由于课堂学情分析有明显的即时性,学生带给教师的信息经常在教师还没有办法作出分析处理时便一闪而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有意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来主动对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2) 田野表格记录分析学情
课堂上,教师除了可以如上所述那样积极主动地分析学情之外,对那些一闪即逝,无法或还没来得及处理的学生信息该何时进行分析处理呢?质性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田野研究是一种非常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田野研究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课堂就是的田野,教师就是耕作者,最方便去真实地进行课堂学情记录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教师在课中分析时变被动为主动,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了解,从而帮助教师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也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一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作业分析、测验等来实现。课后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但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进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提倡表现性评价的办法,顾名思义,评价的依据是学生身体的动作行为,可以尝试几种做法:作业分析;小测验分析;动手操作及作品评价和分析;访谈式分析;档案袋;评定量表。总之,课后分析要达到的目的是: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发现困难,改进教学。
  5 学期末的学情分析
  关于学期末的学情分析,就是要根据学生一个学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并提出建议。其中试卷分析是很重要的一个学情分析的途径,也是教师常做的工作。试卷分析重在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失分较多的题目的失分原因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明白学生学习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今后在学习中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学习效果。在试卷分析时,教师只质性地谈自己的感觉和看法是不全面的,一定要有科学的统计,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除了计算优秀率、合格率、正确率、出错率以外,还要对学生的失分情况进行具体统计分析,找出失分原因。
二、要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科学学习活动,探究科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也能在获得科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例如“电流产生磁性”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为电流、磁场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唯有安排好课堂中的各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到现象,并对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推理,最终建立认识。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组装简单的电路,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件容易的事,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接着教师讲述奥斯特的故事,设置一个悬念:到底他有什么惊人的发现呢?你也能发现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学生发现通电导线使磁针发生偏转时,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作出解释:电流产生磁性使磁针发生偏转。然后再次续讲奥斯特的故事,让学生体会自己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发现的喜悦。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让实验的现象更明显,引导学生从电流和磁性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得出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使他们在“短路真的能让磁针偏转更大”,“线圈也能让磁针的偏转愈发明显”的震撼中更进一步的认识“电流产生磁性”。这样的安排,教师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该引领的时候引领,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在该动手的时候动手,该探讨的时候探讨,学习张弛有度。
三、教学内容选择要落在“实”处
1.对实验材料的选择要体现实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科学课中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势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中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科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感兴趣的材料。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学生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2)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3)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4)日常器具的利用在课外做实验是教学的必要补充: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处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科学无处不在。
2.实验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科学中实验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用科学的头脑想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充分发挥实验的“发展”功能。例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根据书上设计是要准备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然后在铁丝上由学生粘火柴棒进行实验。老师在教学时就可对材料进行了处理。利用以前学具袋里的材料,把实验中的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而且火柴棒粘上去也更为方便,也不影响实验效果。另外,学生对于老师提供的材料还会有他们的自己的创造。在交流实验方案时,有在金属棒上涂上凡士林的,有在金属棒上涂上蜡烛油的。基于这点,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了多种适合学生探究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超市式”材料区:有涂了蜡的金属棒、涂了凡士林的金属棒、没涂任何东西的金属棒等。让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取实验材料,学生在选取材料时必须仔细认真地考虑各种因素,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手段运用要落在“实”处
1.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要实用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可以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指出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这样不但节省了教师的许多讲解时间,而且让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有许多教师认为课件做得越华丽越漂亮就是一个好课件,实际上这样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降低了一节课的效率。例如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现象。如:“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一课件展示,放大镜下各种昆虫的图案:蝴蝶、蝗虫、蝇、蟋蟀等。学生一边看一边叫:真漂亮啊!这时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抢着回答:我看到了蝴蝶美丽的翅膀,蝗虫的大腿……这些情境创设的盲目性不但冲淡了学生的科学学习,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它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或没能很好地解决的重点、难点,如:观察不到的微观现象,宇宙知识等,并且这些内容还适合于用多媒体技术来表现,这样,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教师要进行巧妙的构思和设计。
2. 小组合作要体现实效,避免形同虚设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时,事先发给每个小组杠杆尺和大小不同的钩码,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杠杆尺和大小不同的钩码研究杠杆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四个同学合作操作,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集中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杠杆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在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还要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建立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学生活动时,适当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调控作用。对各个小组进行激励,并以适当的竞争机制来调动各组的积极性,让他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组协作得好,完成得好,速度快。学生为了获得成功与胜利,会更加齐心协力,团结协作,从而形成紧张有序的课堂氛围。但是,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若没有精心的部署、常规的训练往往会事倍功半,花时多,组织难,目的不明确,分工不落实严重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前提下,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做到求真务实,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科学小论文4篇
下一篇:小学科学论文:科学与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