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发布时间:2019-12-31 10:19:55
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姓名:严芙蓉   单位:沙窝教学点  邮编: 436057
 
摘要
品德教学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关注  引导  激发
 
品德教学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两点看法:
一、关注学生,有效引导和促进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从学生答问的结果及表现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好的、差的、正确的、错误的点滴信息,进行适时进行理答,使自己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也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为此,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指向学习过程,可从下面的几点展开:
  1. 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如,教学《学校里的规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观看并引导学生说说图中人物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明白了学校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
  1. 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小学教师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设法陶冶学生的心灵,要以真情来感染,因为激情是可以传递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激情中教师要能巧妙地运用一些谚语、诗词、歌赋、流行语、顺口溜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感染,使课堂生动而且有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有所收获。
  1. 共鸣法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品德,品德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可创设生活情景、故事情景、角色扮演等引发兴趣,教学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学生从中领悟到文中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例如《维护自己的尊严》一课有关古人自尊故事的这一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故事中的财主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财主和饥民。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要做到自尊自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尊严。
 二、关注自身,提高素养,激发活力
品德课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吃透教材精神,掌握形象丰富的素材,上课就一定会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特别是适时、贴切、富有激情和个性的理答在品德课堂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成功的理答需要品德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锤炼,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自如地驾驭。
  1. 真诚而富有激情
教师语言是否有技巧与魅力、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需要的。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人的情感总是相互的,教师只有入情入景,才能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 贴切而富有个性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富有个性的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课本,从课本中了解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且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
 
本人简介:
     姓名:严芙蓉  性别:女 年龄:37岁 职务:三年级语文教师   职称: 二级教师  
单位:沙窝教学点  邮政编码:436057  电话:13886317508   电子邮箱:376271716@qq.com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化教学
下一篇: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