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小学德育论文 >
小学应树立“大品德”观念    发布时间:2019-03-23 09:12:05
小学应树立“大品德”观念
淄博市淄川区洪山小学 栾庆新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全体公民进行道德实践的基本准则,是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依据。做为未成年人的小学生,因其个性的未定形性,在德育工作中尤显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因而小学品德教学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课时安排、教材内容、教师重视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与学生实际不符,假、大、空现象时有存在。推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树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已成为摆在我们小学品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实践证明,小学品德教学中树立“大品德”观念,对拆除现有品德教学的藩篱,突破现有品德教学中的思维定式,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大品德” 观念的含义。
“大品德” 观念,即在品德教学中,不拘泥于书本与课堂,而是在学生生活实际这个大空间里,构建出德育教育的广阔天地。“大品德”教育的涵盖面极广,它包括了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无不渗透其中。诚然,现在品德教学也注重这几方面的横向联系: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理论准备,再就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实践验证,自我教育为思想品德的升华阶段。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道理)知识之后,再回忆生活实际,进行辨析、明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先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而后(甚至是在此问题出现的几年之后)才出现在品德教科书中。这种理论上的滞后,在品德教学中相当普遍,而且单靠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再去解决问题,也失去了最佳教育时机。“大品德”教学观的提出,主要就是克服这种现象,努力营造出一种无限的教育空间。
二、“大品德”教育的实施原则:
树立“大品德”教育观念,在实施上,要注意以下四个原则:
1.联系性原则。
“大品德”教学的联系性表现在它与每门课程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上,不能单独地将它分割开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德育要落实在每个教师的肩上,各门课程都应有意识地联系学生实际,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另外,学校、班级、少先队等开展的活动,也应与品德教育密切相联,形成教育合力。
2.开放性原则。
品德教育不是只局限于课堂,家庭、社会也是健全学生人格的的重要场所(有时甚至是主要场所)。学生感受社会,感悟事理的过程比那些干干巴巴的说教更有教育意义。开放性的教育就是把课堂扩展到社会、家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3.持久性原则。
一种观念的形成,总要经过一个过程。良好的道德观念,要经过时间的磨练,有时候甚至会有反复。持之以恒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石,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4.及时性原则。
把握教育时机,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德教育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非常重要。其中,发现问题是关键,教师应广开渠道,查清问题,切忌盲人摸象以偏盖全。教育时机的把握,要靠教师的观察,也要靠学生的反映,家庭、社会的配合。
三.“大品德”教育中的教师。
1、教师应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在品德教学中,应该抛开书本的框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比如有关“勇敢”的话题,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是有关个人生活方面的,而高年级则是学习英雄人物不畏强暴勇斗歹徒。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勇敢的认识决不会象课程中的那样循序渐进,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脉搏,有的放矢。有位教师谈到有个二年级在学习做勇敢的孩子一课时,有位小同学说:“我怕打针,晚上怕黑,妈妈说我胆小不勇敢,但有一回我坐车看见一个小偷,便喊了一声让大家注意。妈妈却捂住了我的嘴,说我傻。”这位老师及时点拔,发动全班,开展了一星期的大讨论(包括让学生回家与家长探讨)。学生深化了认识,受益匪浅。到高年级学习勇敢的徐洪刚时,学生已经对“勇敢”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2、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渠道。
在教学活动中,除课堂教学外,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渠道,让学生敢说、敢辨。有个班开展了一项叫做“每周半小时”的活动,让学生讲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并提倡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争论。如社会上的阿谀奉承、请客送礼、损坏公共设施现象,甚至还有象腐败案例、国际关系这样的大题目。同学们争论的津津有味,老师也听得耳目一新。有些同学为了说服其它同学,还自学了一些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效果相当不错。我们要广泛发动学生,广开言路,可利用谈体会、演讲比赛、主题讨论会、手抄报、班级黑板报等作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阵地,评析社会现象,培养健康心理。
3、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关系。
了解学生课余在社区的活动情况,与家长及时沟通,建立学生品德档案,有的防矢,好的及时褒扬,有问题的及时处理。我们班曾有这样一件事:星期天,有个同学发现邻居家门口有个陌生人在徘徊,怀疑是小偷,于是便打弹弓想把小偷吓跑,不料把人家的窗玻璃打碎了,而那个陌生人原来是邻居的一个远房亲戚。事发之后,邻居不理解,家长埋怨,使这个同学陷入了苦恼。抓住这一问题,我发动了全班进行了讨论,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这个同学做的对,但要讲究方法,应巧妙地应对突发事件;有的说要爱惜自己的荣誉,应据理力争;有的说要主持正义,就应该有容人之量;还有的同学谈到要注意多与家长和邻居沟通,让他们理解自己。在此后的许多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都不自觉地想到了这个事例,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总之,在“大品德”教育中,教师应及时观察了解学生行为,全方位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做学生思想的指导者,使之逐步理解和强化道德知识,启迪道德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文发表于师资建设2014年第一期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重视道德教学 完成育人教育
下一篇:小学思想品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