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8-02 12:19:56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反思
【摘 要】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时要反思,才能在语文的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众多美的因素,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 艺术 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 发展 的动力。随着 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一、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 
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语文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 科学 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 理学 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二、教学模式要“变”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5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一年以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和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联系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和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对情感、意志、价值观,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自1865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引入班级上课制以后,我国中小学课堂上占据支配地位的几乎一直是“秧田式”几何图形课桌椅排列方式,不管是人多人少,是讲授还是讨论。在活动角色上: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深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得不得培养。课堂异化为:教师如同钦差大臣,教材如同圣旨,学生如同俯首听命的臣民。
4.静态化。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分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主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使课堂“动”起来。 
在 教育 的 历史 发展 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所以教师首先要善问,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向学生提出思考的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其次要善导,善于诱导和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问决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会学”。再次要含蓄,问问题不可以问得太白,不能老是“对不对?”“是不是?”,要尽可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 哲学 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三、学习方式要“变”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高一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在语文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 论文 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高一 经济 生活重视社会生产一节中,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上完每一节课后,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发挥成功的经验,吸取不足的地方,让语文课堂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升学竞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着眼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进行调整和改革教法,适应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思想语文课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反思
下一篇: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