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两节文言课堂教学实录的微格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2 12:05:48
两节文言课堂教学实录的微格对比分析
袁健 张琳

推荐语:
    本文通过对两位教师执教的谏太宗十思疏的课堂实录进行切片分析,着重讨论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提出文言文教学要“在‘言’和‘文’间找平衡”,“在‘学’和‘导’间找和谐”,“在‘主’和‘辅’间找到契合”的方法。而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如果能够将自己的课堂实录与优秀课堂实录进行这样的切片分析,将很快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杜晓琳)
两节文言课堂教学实录的微格对比分析
——兼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
袁健 张琳
背景与主题
    本文着重讨论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一段时间以来,通过听课和讨论座谈,我们发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不断浸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如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报告,经常关心学生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等等;二是不少教师认识到文言文教学文言并重的特点,在强调重点实词、虚词和翻译的同时注重涵泳古人智慧;三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开始以学生实际存在问题的内容为重点;四是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多新元素。但教师也有两个担心:一是不串讲串译担心学生不能全面掌握文言文所有内容;二是文言文教学时间紧张,预设目标难以在很少课时内完成。下面我们就两位教师执教的谏太宗十思疏的课堂实录进行切片分析。(一)号切片是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的教学实录,(二)号切片是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黄厚江老师的教学实录。
观察与随感
    切片第一组:
    (一)
    师:所谓伴君如伴虎,有哪些君主能听进不合自己心意的意见呢?而唐代的皇帝却怕一个叫魏徵的大臣。
    师:为什么怕魏徵?先看一个故事:鹞死怀中。
    (多媒体投影)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徵进来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师:(解题)本文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徵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二)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板书: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作者魏徵,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敬仰,却主要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板书:诤臣;注音:zhèng)。他先后向唐太宗上书二十多次,虽然差一点因此掉了脑袋,但最终赢得了太宗的信赖、后人的敬仰。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奏议中最著名的一篇。
    前一位教师的教学导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等预习习惯,但与黄老师的导语相比就显得高度不够,没有能切中文本要害。一个“诤臣”,风流尽在。
    切片第二组:
    (一)
    师:先来听示范朗读,看读得好不好。
    (播放录音。多媒体投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也一起来模仿录音读一遍。
    (生齐声朗读)
    (二)
    师:布置预习时,我要求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认真阅读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看看他们的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指名三位学生分别诵读三个段落)
    师:请一位同学对他们的诵读作一个简要的评点。
    生:读文言文要注意断句,以及字音和现代文的不同。这一点,他们已经注意到了,可是读得不是很流畅。
    师:这位同学强调了文言文诵读要注意字音和句读,这的确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不过,对于同学们来说,达到这个基本要求是不难的,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应该能读出文言文特有的情味(板书:情味),也就是通过诵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文言文特有的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录音诵读,再听我诵读。然后请对我的诵读和录音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看怎样诵读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听课文录音)
    (教师诵读课文)
    师:好,请同学们对录音的诵读和我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说说你认为谁读得更好。哪位同学先说?
    生:我更喜欢老师的诵读,因为我感觉这是魏徵对太宗说的话,您的诵读体现了他对太宗所作所为的着急以及他激动的心情。
    师:激动的心情,很着急,愿望很迫切?
    生:对。
    师:谢谢。其他同学呢,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也认为黄老师您读得比较好,因为您抑扬顿挫比较明显,而录音读的时候,感觉读起来好像比较平,比较柔。(学生笑)
    师:谢谢同学们的肯定。不过,我还是想听听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还是温柔一点比较好。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他应该温柔一点吧。
    师:“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他应该温柔一点”,可是作者怕掉脑袋吗?不怕。——唐太宗刚开始执政时,非常勤勉,也很体恤百姓,可随着国力的强盛,政治的安定,他开始大兴土木,广造宫殿,大臣们屡次进谏,他就是不听;魏徵屡屡上奏,惹得他非常不满,扬言要杀了他。可是魏徵就是不怕。——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谏,可能“温柔”吗?
    生:不可能。
    师:对,不可能温柔。我们能否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诚恳”?(板书:忠诚、恳切)要做一个诤臣,首先要有满腔的忠诚,对国君的,对国家的;同时,又要特别恳切,才容易被接受。
    现在我们来看如何才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情味。除了感情基调的把握、字音的准确,还要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板书:语言)。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课文。……
    我们单是从时间上就能看出黄老师诵读训练的充实,这是初看。再看,预习中诵读要求明确,注意调动学生参与,及时引导学生,教师率先垂范……不一而足。仔细看黄老师的教学过程:预习与检查,教学与评价,准确与情味,十分融洽地结合在了一起。
    切片第三组:
    (一)
    师:学习文言文有特殊性,一般步骤为:第一步,疏通障碍,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第二步:感悟文意;第三步,化用表达。大家通过认真预习解决了不少问题,肯定也有不少疑问,请大家互相提问、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由班级集体讨论。
    (学生小组学习,提问、讨论、解决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
    生:“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物”如何解释?
    ……
    师:我也来考考大家,请大家将投影的句子翻译到活页本上文言学习专项部分。另请4位同学在黑板上翻译。
    (多媒体投影要求翻译的句子)
    (4位学生在黑板上翻译,其余学生在活页本上翻译)
    师:请4位同学上来修改黑板上的翻译。(4位学生修改)
    师:修改得很好!大家对照自己的翻译,错处用红笔改正。
    (学生对照黑板上已经改正的翻译进行修改)
    师:以上几个句子其实是文章中的重点句,我们来仔细涵泳,品其意味。
    (二)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想提醒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板书:观点)
    生:他希望太宗以仁为本。
    师:就从文章里摘一个关键的词句来表达,能吗?
    生:“十思”。
    生:我认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生:“积其德义”。
    师:有三种不同意见。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在这三者中作出选择。
    (学生看书)请认为文章的中心观点是“居安思危”的同学举手。(学生举手)——好,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居安思危”。
    我想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提出“十思”的建议,可是“居安思危”能概括“十思”的内容吗?(学生犹豫,有同学要发言)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意见——
    生:我认为是“积其德义”。
    师:为什么呢?
    生:“十思”的内容有五个方面:戒奢,戒骄,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居安思危”不能全部概括。
    师:同意这个观点的举手。(部分同学举手)
    师:我也赞同这位同学的意见。因为只有“积其德义”才能概括(板书:积其德义)“十思”的全部内容。有了德义,就可以垂拱而治,也就达到了治国的最高境界。这也是魏徵恳切告诫的真正目的。我觉得,他的告诫不仅对唐太宗、对历代国君非常重要,即使对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很有借鉴意义。我读“十思疏”,就针对自己的缺点从文中摘取了四个字作为座右铭,时时告诫自己“谦冲自牧”。我相信,文章中的许多话对同学们也一定有启发。如果请大家也从文章里摘取一个句子作为自勉的话,或作为赠言送给别人,你会摘取哪一个句子呢?(学生看书)
    生:我会摘取“戒奢以俭”这四个字。因为现在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很容易奢侈。
    生:我选第一句(读第一句),送给所有的同学。
    师:你能从这个句子中摘取最关键的几个词概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吗?
    生:固其根本。
    师:很好。当然,还可以概括为“根固木长”“泉浚流远”等。我相信同学们在本文的学习中一定会获得很多的思想营养。
    以上两个片段都是两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一个是以“文言文翻译”为突破,凭借疏通词句把握文意的;第二个片段是以“观点”的筛选、分析、吸纳来理解、领会文意的。前者实中有虚,后者虚中含实。文言教学的两个重点——文、言,两位教师都力求把握。
    切片第四组:(略)
    这个片段的对比是展现教学评价的,其实两位教师的教学评价都散见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以上几组片段中也有不少,因此这里暂且略去。
分析与探讨
    一、在“言”和“文”间找平衡
    从两节课的片段看,既没有重复原来只系统地讲清文中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满堂灌状况,也没有出现许多专家担心的“摒弃工具性,独树人文性”的新课程误区。我们能看到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同时“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不仅强调文言字词,也关注文章的人文因素,将审美和鉴赏尽可能地融入课堂中。讲解字、词、句、语法不是孤立地讲,而是在诵读中讲解,在讲解中促进诵读水平的提高,促进对文本更准确的把握;同时也注重人文性的感受体悟,但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凭借准确的领悟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诵读的水平。在“读”中,既体会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领悟艺术和人文的精髓。
    两节课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和“言”间实际平衡的水平有差异。
    二、在“学”和“导”间找和谐
    确实,过去不少教师整堂课都在口干舌燥地讲解文言作品中的基础知识,训练题的讲义一张接着一张,讲解的板书写了擦,擦了写;学生只是抄,抄题目,抄答案,抄教师的分析。文言文本身就因其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教师再讲得这样枯燥,结果可想而知,原本值得涵泳的文句最终被教师讲解得“深刻透彻”,学生却觉得兴味全无。这是过于强化了教师“导”的功能,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对此新课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很多教师就把教师的“导”看作是“满堂灌输”,把所有“练习”都看作是“死记硬背”,把“少导”“少练”,甚至“不导”“不练”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以致不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追求教学的浅层次的热闹:以背景知识的介绍为重点在文本之外遛弯儿,以文意的简单概括来替代实在具体的文言教学,以准备不充分的分角色表演来填充本不丰富的课堂,等等。这就又忽略了教师“导”的功能。我们应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引领上找到平衡点、和谐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既要追求教学民主又要讲究有力指导。
    两个案例所呈现出的课堂教学情况,也都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引领上努力寻找着平衡点、和谐处。
    三、在“主”和“辅”间找到契合
    “喧宾夺主”是文言文课堂教学多媒体使用的普遍错误。错误的原因在于“主”和“辅”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契合点。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能否熟练使用多媒体往往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但纲要决不是赞同过分依赖甚至完全用多媒体替代教学的做法。因而多媒体不管有多少优点终究是“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也决不该成为教学的全部。“主”应该是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教的主导要求。
    从两个案例中也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了解文章背景有所帮助,对学生掌握积累文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教师教授讲解的示范性、教学板书的灵活性等都不是多媒体所能替代的,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探究能力等更不是仅靠多媒体就能培养的。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高中语文论文:琅琅读书自有成
下一篇:高中语文论文:论高中规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