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语文教学需要红杏出墙    发布时间:2019-08-02 10:27:03
语文教学需要红杏出墙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忽视课外阅读是当今的一大弊端。为此,我们要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欣赏课;并注重阅读效果,从数量和质量上为他们制定标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悟,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    阅读  拓展   方法   效果
 
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写字潦草,错别字多;理解概括能力差,语言表述不正确,基本要领含糊;区分不清,如常把说明方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混淆;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思维闭塞,认识肤浅。
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①教师在教学中,阅读课多为考试做准备,哪些段落常考,就重点讲;迫于考试,热衷于短期效应。尤其是严重地忽视了课外的阅读指导,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且与考试无关,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词汇贫乏。②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意,浅尝辄止,认为语文成绩与阅读无关,不把语文列入复习计划之中。③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学生不堪重负,无暇旁骛,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④不少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于考试不能立竿见影,于发展则长期有效的课外书。
其实,语文素养的形成,绝不是读几本教科书或终日在题海里翻滚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要依赖于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学生读书的量越大面越宽,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感受和积累就越丰富。书读得越精越深,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就会越全面深刻。富兰克林曾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中学生只有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不断遨游,才能积累渊博的知识,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据此,笔者认为,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 宽阅读面
中学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是有限的。尽管现在强调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训练的系统性,但毕竟阅读面是狭窄的,封闭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封闭圈。它以传授知识、应对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以终极的意义读解为目标,从阅读教学的内容。方法到评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毋庸置疑,这个封闭圈对一时一地的语文成绩的提高确有作用,但它以消蚀师生最宝贵的生命为代价,从长远说是不足取的。众所周知,生命性准备性是基础教育的最基本特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关心学生的未来,要为每个个体的生存、发展作好铺垫,就必须走出这个封闭圈①。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这就要求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改变过去跳不出课文的阅读教学方式,积极拓宽课外阅读范围,做到课外与课内相结合,让更多的红杏出墙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针对性地选择文章,拓宽阅读范围。
课堂上完成了课文教学目标以后,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从各类报刊杂志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几篇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章或读给学生听,或打印成页给学生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收集,寻找与这单元类似的文章,然后再到班上或朗读给学生听,或相互交换看,把这类文章与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有助于巩固课文学到的各方面的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素材。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可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二)、每周辟出一节课外自由阅读课,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要搞好这节阅读课,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多读爱读。要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的文学刊物,选取贴金文学上生活,又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我认为读学生刊物,可以发现中学生的优秀习作,而读这些作品给学生听,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看,这些作品内容往往与他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因此,他们能够静下心来领悟,从而体会到美文的魅力,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这节课中只能起导读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只读一小篇美文,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而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自由阅读。鼓励学生选取有助于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分清善恶是非,或信息量大而且新颖,写法上有可取之处、文采斐然的文章读。如萧红笔下充溢着盎然童趣的祖父的花园,沃兰茨记载孩童成长心路的铃兰花,史密斯咏唱温情的玫瑰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海伦·凯勒的我的一生等。在阅读这些文章时,不提过多的问题,不让学生感到有阅读负担,只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熏陶,增强语感,积累词汇,丰富知识面,发展思维能力。
(三)、每周抽出一节“说”课,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节课是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开设的。这节课可以作为讲故事、讲新闻、讲笑话等专题课。由学生自己分组轮流主持,并由学生轮流讲。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万事开头难”,教师在刚开设时,要大力做鼓动工作,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说”课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参与。为了“说”好,他们会积极地广泛地涉猎课外读物,筛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这样,学生的阅读面就多了,知识面也就广了,阅读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又由“说”带动了读和听,可谓一举而三得。         (四)、充分利用假期时间,拓展阅读面。
暑假、寒假的时间较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看新大纲补充附录——“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并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或读后感,或鉴赏文章,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现在有的教育局正在推行一年四假制,我认为这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是有极大好处的。因为学生毕竟在学期内学习任务繁重,要学的科目多,要迎接的考试名目多,如市统考、省会考、全国高考等,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极其渴望能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让他们心中的红杏能更自由地出墙来,而一年四假制将为他们的这种希冀提供便利的条件。
另外,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高的文学刊物,或是浏览报纸、收听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好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解说词等等,这也不失为一种阅读提高的途径。不仅仅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时代气息浓,更因为其语言的鲜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化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
总之,拓展阅读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解决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课堂教学的局限;可以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知识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为稳定的语文素质,为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 阅读方法
学生要读的作品委实太多,而在目前还没完全能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的情况下,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上,有些不切实际,这就要求采取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 泛读和精读相结合。
泛读,指多读,不但量大面广,而且不分文体。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体都要有所涉猎,目的是博采众长。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不要专看一个人的作品,以防被束缚住,必须博采众长。目前学生在阅读方面有偏食现象。从大面上看学生只喜欢阅读某些通俗的文学作品,讨厌阅读看似枯燥、艰涩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严肃深沉的散文等文学作品。阅读通俗文学作品固然无可厚非,但仅仅阅读这类作品对提高阅读能力显然不够。必须使他们重视并突出对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包括对散文的阅读。对于其中的精彩作品、精彩段落则必须精读、读熟、读透。“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他法,古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说的就是这个秘诀”。郭沫若的这一阅读体会和人们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是一致的。
  •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欣赏课。
现在学校课程设置多,排课紧,语文教学只排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往往挤不出时间排阅读欣赏课,这其实是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的一个疏忽。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利用学生早晚都在学校的有利条件,我把自己订阅的杂志发给学生,人手一本,看完后及时交换,学生对这些书爱不释手。实践证明:阅读欣赏课不仅学生欢迎,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的点拨、指导作用之大,胜过多少写作的空洞说教。具体可以有:
(1)自我欣赏法。即要求学生选取自己的佳作,在全班朗读,并介绍自己写作过程、写作意图,所用的写作方法、成功之处等。这种方法能增强自身学好语文的信心,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推荐欣赏法。这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作品中把自己认为最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并具体谈谈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不仅多读,而且能有比较、有选择地读,培养鉴赏能力,还能在同学中产生一种竞争效应。
(3)集体欣赏法。这种阅读的内容由教师选择为主。可由教者朗读,提出要求,由学生进行评析,也可由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系统分析。另外,还可以采用放录音的办法,师生共同欣赏。这种欣赏可以将阅读的作品分析透彻。学生们通过各抒己见的评析,能使本来较朦胧的理解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在欣赏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还利于切磋写作技艺,取长补短,训练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4)质疑欣赏法。这种方法比前三种要求高,它要求读者必须真正读懂作品,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设置种种写法,比较表达效果。各种质疑将会引起同学们的反思,其文章的精髓也不难掌握。这种做法能促使学生从浑浊的被动的思维境界到达一个比较清晰、主动的思维境界,拉近他们与作品的距离及各自压抑、凝滞状态,让他们本来比较闭塞的思维吹进一丝凉风,豁然开朗。
  • 注重阅读效果
阅读欣赏是为了积累,更是为了提高。多数学生阅读时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猎奇,这是十分有害的。要使阅读卓有成效,必须提出一定的阅读欣赏标准。
(1)是质量标准。现在格外活跃的图书市场难免鱼龙混杂,而中学生缺少相应的鉴别能力,不少学生沉迷于某些流行的但格调不高的“言情”、“武打”、“休闲”或陶醉于一些品位低俗的“搞笑”书籍;或因为追星的狂热,对明星系列不能进行正确的判别,从而导致阅读的盲目浪费和质量底下。对此,教师应切实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这些误区,使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走向有序和高效。根据这个标准进行评价,这样的阅读才有效果。
(2)是数量标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可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制作分类卡。欣赏内容不拘一格,根据阅读者的需要而设计,若能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形成一定的数量,加上教者的不断牵引,定期检查,组织评比,阅读欣赏定会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快餐,为日后的进一步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吕淑湘先生曾经指出:“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叶圣陶先生也说:“从前那些读书读通了的人,那些成为学问家、著作家的人,可能是像淑湘同志所说的:得益于课外看书。”韩寒之所以能在写作上大有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读了几百部真正的小说。这是一种滋养,一种滋润,就像旱地里拔葱,你想拔它下来,只能是浇灌润湿,然后才能动手;若不管天地如何干硬,只顾硬拔,那只能是将葱拔断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