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人文性建构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3-26 11:23:43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人文性建构的探索
   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大局和教学的方向,甚至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乃至国计民生的大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建国以来,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定位上走着一条曲折、反复、发展的道路:195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强调的是思想性,摒弃的是工具性;1963年的教学大纲强调的是工具性,摒弃的是思想性;1978年的教学大纲强调思想性兼顾工具性;2000年的教学大纲强调工具性兼顾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它将极大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向,转变语文教学者的思想观念,促进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不断发展。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完善语文学科教学方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语文学科包含着语言学与文学,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在确立语文科目之初就规定“语文科的教学包括语言和文学的教学”并且认定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古今中外文学典籍,不但详尽描述时代人情风貌,而且记录时代人文思想。一个“家”字,告诉我们先人凡家必养豕,有豕方为家的社会现象。苏轼词中 “小轩窗,正梳妆” 的“轩”字,其实是引自左传?闵公二年载的“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中的“轩”,它原指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幄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后来这种车子的形状被引入建筑艺术中,将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称之为轩。苏词中的“小轩窗”是指小室的窗前。虽寥寥数语,却蕴含古建筑知识。孔子的“仁政”;老子的“无为”;韩非子的“法制”,无不是文学典籍所传承的文化思想。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马克?土温的竞选州长也都生动地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的人际关系。
    几十年来,语文的教学一直在强调工具性与思想性,课堂上不指导学生学习,不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而是让学生嚼老师嚼过的馍,让学生记老师分析归纳的答案,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工具性关注的往往是人的理性、认知与过程;人文性关注的往往是人的非理性、情感与动机。因此,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或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的课堂教学,都将会造成人的片面的畸形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理解为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过程与动机的有机结合,它们的合力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必将极大地完善语文的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和谐的发展。
    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指出:“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可见学生自身要成为一个有才有德、有所贡献的人,就必须学习人类的“精神遗产”。因此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忽视了人文性的教学,必将导致学生认识的狭窄、幼稚、可笑,甚至形成畸形的性格。期末复习有这么一题现代文阅读,文章讲的是一对老夫妻生活窘迫、困苦不堪且百病缠身,他们在村头的宣传栏上贴出了寻儿启示,大意是儿子极爱养狗,凡见有名贵之狗必能寻见其儿,万望乡邻鼎立相助。然而他们那腰缠万贯的儿子却也因丢失了终日相伴的爱狗茶饭不思贴出告示,谁能寻回爱狗,定当重谢!不日,有村民亦出告示说,此等寻找,世间多矣,哀末能助!问: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你过得爽吗?稍加统计,两班百多学生,回答“爽”的占了十之八九。问其故?曰:“有钱何能不爽!”这种现象不正说明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偏重“工具性”而带来 “人文性”的严重匮乏吗?缺乏人文熏陶感染的学生,在他们的眼里钱是至高无上的,连双亲都比不上狗了。因此,只有充分肯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真正重视人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才有德的真正的 “人”。
    人文性的建构已成为语文教育者的共识,大家都在致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力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方能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
 
  一  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是人文性建构的重要前提
    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小比重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教师水平的提高更为艰巨,编得再好的教科书,如果让一些观念陈旧甚至顽固的老师去使用,也是没有办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少数教学思路比较僵化的老师,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很强的排异心理,面对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他们依然把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课堂上,他们凌驾一切,俨然是一切知识的代言人,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听老师的话就是好学生,学生只有老实听,老实学,惟他马首是瞻的份了,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老师的嘴皮子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从教学的态度来说,这些老师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惟恐讲得不透、不全,导致学生考得不好。十几二十年前(改革开放后标准化试题一度受到钟情),这种教学方式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方法,才会使他们感觉良好,乐此不疲,应该说他们是应试教育的行家里手;然而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后的标准化试题,二十世纪末的研究性学习,二十一世纪初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些老师是落伍的、不负责任的、不称职的,他们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固守一隅,他们看不到考试这一指挥棒在悄悄地发挥着它的引导功能,转变它的角色,只能在历次不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前埋怨学生是如何如何的死板与不听话。如今看来,这种一厢情愿的教学,怎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情感的学生呢?不变应万变的思路已经过时,固守一隅只能失败,只有变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潮流。
    二 优化课堂教学是建构人文性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师生开展多方面对话的舞台,是人文性最集中的展现场所,离开课堂教学而大谈建构人文性亦如梦人说痴也。
    国人似乎爱走极端,时而反右,时而反左,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语文教学中,应不因提倡人文性而走人文性这个极端,忽视淡化语文的工具性,教师应注意平衡教学目标,做到功利性与人文性两者兼顾,或随着教学进程而有所侧重,但不能弃其一端。任何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目的性,这可称之为功利性。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尤为如此。然而课堂教学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是具有不同思想、禀赋、经历的人所折射出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师生双边活动,其人文性的显现、碰撞与交汇自不待言。美国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中就包含了三个目标:认知、情感和动作,它体现了功利性与人文性的兼顾。把“情感”居中,更显示了人文性的特殊纽带作用。杨绛的老王是初二年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在教学中,本人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以善良体察善良的朴实真情,并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语段外,还着力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究文中所蕴含的关注贫苦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力求做到功利性与人文性的兼顾。在讨论交流人生观与价值观时,本人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联想,由文革时期的老王到穷乡僻壤的父母(本校学生都来自农村),一下子拉近了情感,学生顿生共鸣,发言踊跃,由文中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注联想到当今世人大多看上不看下,看辉煌而不看平淡的现实,并提了自己的感想与看法。两节课下来,我感到学生不仅基本上掌握了写人的方法,还提高了思想上的认识,我相信这种提高一定会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阅读。一句话,为实现人在语文教育中的发展,语文课堂上就不能对人文性有丝毫的忽视。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方可有效地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学生希望怎么学,教师就要顺势利导,学生会问什么,教师就要机智化解,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教会自己,要在教学后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知识上有新发现,思维上有新突破,情操上有新熏陶,促成他们形成独特性的见解,独创性的思路。在木兰诗的教学中,学生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提出了质疑,原因是古代女子都要裹脚,木兰不可能不会露馅的(比如洗脚、受伤等)。这样的质疑就很有灵气,也体现了学生的超常思维,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学生的疑问,应主动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了解历史,增广见识,这样教师也就实现了课堂上多方的对话。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范文。有老师认为,语文这东西老师多教一课或少教一课,学生多学一课或少学一课没有什么区别,语文成绩的提高还在于学生平时地阅读积累。其实这种怠慢教材,轻视范文的看法是不妥当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教材是定了目标的,用好教材就避免了“杂乱”无章与“漫然”的瞎读。语文教学除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外,还“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这个意义来说,范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人生教育,更是人文教育。背影展现的不仅仅是深沉的父爱,更有那体会深沉父爱的孝子心声。钓胜于鱼传递了一种价值观,慰抚了多少受伤的心灵,给人于新的勇气与力量。有些范文的作者总被人们淡化、忽视(不作为考试要求),然而每一个(文学)巨人的背后往往有着一段催人奋进的成长史,它们又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与震撼?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居里夫人的成长史——“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以及忘我的工作精神——“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将在老师的解读与学生的感悟中得到潜滋暗长的内化,它的人文精神将鼓舞并感化着每一位的学生。
 
  课堂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应突出人文色彩。郑逸农在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中说到:“作业布满了硬生生的认知组合,冷冰冰的逻辑堆砌,是榨干了水分的叶子,是抽掉了色彩的花朵。”这真是长期来不少教师忽视人文性,重视工具性,把语文作业理解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手段的写照。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应突出人文性特点,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心智得到开发。如在为学中,可设置作业——体会相同的两句“子何恃而往”的不同含义,让学生感悟相同语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效果,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三 完善评价制度是建构人文性的根本保证
    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这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在分数这个终极目标下,学生学会了患得患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学会了拼命研究命题部门的“考纲”,学会了提前训练应试技巧,失去了教学的个性与激情。旧评价机制导演的历史将在新课程改革下告别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制度。在考试内容上,“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为保护学生的尊严,体现个性关怀,更要求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对教师的评价打破了以分数定能力的格局,开展“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新评价机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发展,为人文性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内部因素的解决还有待与外部环境的改善。教师不能为学校创造高分数,学校必然满足不了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的期待,完成不了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升学率、高分率、名牌率的期望。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怎样评价学校,学校就会怎样评价教师。评价观念不改变,再好的评价机制也会受到制约,一线教师也就不敢放松应试教育这根救命稻草,考试分数依然是大家的命根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成了一句真实的空话,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必将依旧无影无踪。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郭根福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演变看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发展石家庄:河北教育,2003.10
    3.张华 语文教材中范文编选策略初探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朱中义 怎样优化课堂人文环境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1.5
    5.吴世列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设计烟台:中国创新教育2004.2
    6.岳增学  刘建启 现实的语文教学离新课程究竟有多远 北京: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