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法    发布时间:2019-03-26 10:55:08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法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成功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 设疑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才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设疑性导入语,能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探幽取胜,主动探索。例如孔乙己我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下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答案。
    设疑性导入语运用得好坏,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巧与拙。所提问题应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既要有趣味、有想头,又要思考后能答得出来,而且,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要能激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否则,便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引用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引用导入法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引入,更显生动活泼,知识性强,意境优美,能把学生顺利导入佳境,极具艺术魅力。例如竹林深处人家可以这样导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着杜牧的绝句山行,想象着似火的枫林,一定会让你心醉。而那“白云深处”的人间仙境更会让你心驰神往。现在让我们和当代画家、散文家黄蒙田一道来到江南竹乡,那竹海,那村民,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叫你久久难以忘怀。
设计引述性导入语,一定要注意对资料的选择。一方面资料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只有这样的资料才能很自然地引入课文,才不至于喧宾夺主;另一方面,资料也必须是学生所知道、熟悉的,只有这样的资料,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在诵读资料时,还需根据课文内容和资料性质来确定自己的语调、表情等,要声情并茂,要使学生有所感,把学生自然地导入课文中。
三、音乐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音乐,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中。如教愚公移山时,先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在音乐中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又如教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时,先播放成方圆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声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回家的童年”轻快的旋律,优美的歌声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一个快乐的世界。
四、故事导入法
在传授新课之前,如果讲述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往往能使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集中,快速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如教麦琪的礼物我是这样导入的:圣经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耶穌降生时,三个贤人麦琪从东方耶路撒冷赶来送给他礼物:“光明之王”梅尔基奥尔赠送黄金表示尊贵,“洁白者”加斯帕赠送乳香象征神圣,巴尔撒泽赠送毒药预示着基督历来遭受迫害而死。从此以后,西方人在圣诞节相互赠送礼物来表达自己心底最真挚的感情,因而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麦琪的礼物就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设计这种导入语,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且对学生而言要颇具吸引力,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这种导入语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种导入语时,一定要先锻炼讲故事的能力。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合适的语速,多变的语调,再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必然会使你的导入语娓娓动听、真切自然,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五、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学过的与本课相类似的文章来导入新课。它有几种情况:(一)从主题相同的课文导入,如讲捕蛇者说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们学过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揭露了当时繁重的赋税制度对人民的迫害,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捕蛇者说同样是揭示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对人民的压迫。(二)从作者相同的课文导入,例如教书湖阴先生壁时,可以先这样说:“以前大家学过了伤仲永一文,它的作者是王安石,他不仅散文写的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诗歌也写得不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诗歌书湖阴先生壁。”(三)从文体相同的课文导入。如教藤野先生时,可以这样导入:“前面大家学过了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种文章写的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回忆录藤野先生,进一步体会回忆录的特点。”
六、图片导入法
即以课本前面的插图来导入,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一边指导学生观看插图中莫泊桑的头像,一边导入:“同学们,图中人物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他是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他善于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勤。”
七、情景介绍法
有些文章背景因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授课之始介绍背景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入:这篇驳论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散布“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为了批驳对抗日前途的这种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写了这篇义正词严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除以上介绍的七种导入法外,还有温故知新导入法、衔接导入法、布障导入法等等。值得强调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导入法,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课堂的导入环节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