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成语中果树果实及花的文化意蕴    发布时间:2019-03-26 10:30:40
成语中果树果实及花的文化意蕴
 
  成语中涉及到果树果实及花的有桃、李、梨、梅子等。以桃李的使用频率较高。一个“桃”字,可以指桃树,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上古时的一句谚语,表明桃树李树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其果实和花吸引人们,以至于在树下走出一条路,以喻忠实、实在、就会有感召力,为人们所敬仰。再如“桃李满天下”,以桃李喻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成固定的文化意蕴。桃树李树不怕严寒、高温、干旱、盐碱地,对环境气候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它有花、有果、仁、叶、根、有木材,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们的生物特性为文化寓意提供了恰切的意蕴基础。这样的成语须古今广泛流传。
  “哀梨蒸食”,哀梨,秣陵(今南京)哀仲家产的个大甜美的梨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桓玄)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桓玄袭父爵为南郡公,故称桓南郡。晋书有传。)南朝·梁·刘孝标注:“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蒸食也。”后以“哀梨蒸食”喻指不识货的蠢人把好东西胡乱糟蹋了。其实,蒸梨吃不能说是愚蠢人。我国种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梨也不仅是生吃,民间以梨入药就有将梨加川贝、冰糖蒸食,治咳嗽、感冒、气管炎的,还可用梨加巴豆和红糖蒸食可治噎嗝。再如西北产的冬果梨也常蒸煮熟吃。哀梨也可蒸食,不能说这样做就是愚人。但是,用“哀梨蒸食”比喻不识货而糟蹋了好东西却从唐宋以来被沿袭至今。这四个字成了这一含义的文化符号,不可能按科学事实去否定它。
  “望梅止渴”是一条有名的成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取水的去处),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多)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对这一现象,有学者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来解释,当士兵们听到曹操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树林就想到梅子酸甜的味道,由于语言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流出了口水,可以暂时止渴。可见曹操不仅懂得政治、军事、经济,还懂得生理和心理。尽管曹操的这一做法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然而“望梅止渴”作为文化符号,表示的是借空想来宽慰自己。可见自然科学与社会文化意蕴是有所不同的。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腊梅耐寒开花。在我国的诗文中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常用来比喻坚贞不渝、高风亮节,作为美好事物万古长青的象征。竹不属果树,则另当别论。松和腊梅虽有果实,但人们着眼于“松树”和“梅花”。成语中写松树精神的有“岁寒知松柏之后凋”,语出论语·子罕。比喻经过艰苦恶劣环境的考验才显示出人的高尚精神和品格。该成语也说“岁寒松柏”、“松柏后凋”。再如“松柏之茂”比喻久常不衰,经得起考验。语出诗经·小雅·天保。“松筠之节”,筠:指竹子。整条成语用来比喻坚贞的节操。
  上面讲的果树及其果实和花,它们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意蕴,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定型,历代传承,为社会成员所公认。语言,特别是语言中的成语典故,是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志。
 
.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批判
下一篇:创新思维与创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