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如何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发布时间:2019-05-04 09:56:11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如何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红河县第二中学  何崇发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进入各行各业。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工作起到了辅助作用。但我们的课堂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事例还存在着为了整合而整合、实际操作中有错误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让信息技术与课程实现深层次整合、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呢?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完美整合,要努力做好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三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从此概念,我们可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开辟出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如今,我们的课堂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是:
首先,为了整合而整合
而如今,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是为了整合而整合。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其次,实际操作中的错误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加之历来受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至今仍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认识不够,因此,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整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这就把整合的落脚点放在了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而不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当中以辅助学习。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就会想当然地把整合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是在进行整合。其实,这样的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并没用做到真正的整合,和传统教学相比,只是多运用了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说是搞了个“花架子”,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正内涵。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让信息技术与课程实现深层次整合、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呢?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完美整合,要努力做好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学环境
学校要对软、硬件重视,硬件方面除了继续增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之外,还要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注重效益、增加产出投入比。软件方面首先要重视各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其次是科学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估,不是一定要加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是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方式
   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需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来。并从多角度上转变教学理念:
1、要整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获取与该课程相关的大量信息的同时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利用信息设备获取、处理、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2、转变教学过程,突破“班级授课制”局限,延伸课堂空间,让学生自己操作信息设备终端,相对自主地安排学习进程,使其在好奇心的支配下体验学习的快乐。
3、以人为本对教师开展提高信息素养的培训,整合教师队伍,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以课题组的形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不能一味追求技术的奢华和时髦,追求的永远都应是教学效果。坚持的原则是:
(1)明确以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目标,坚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
(2)围绕教学目标决定是否采用、采用多少、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追求课程“效果”的同时兼顾“效益”;
(3)不应限于教师使用;
(4)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与学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
(5)处理好技术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之间、虚拟交流与真实的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
5、认真权衡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动、直接体验与间接知识、问题驱动与系统学习、教师与信息技术、多媒体与文字模型、情景学习与抽象思维、全球交流共享与个体思维训练、知识客观性与社会建构这些方面的平衡。
6、采取防范、教育加引导的措施以确保网络的安全。
第三、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 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可见,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创新人才),其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当然也要重视各学科课程的差异,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遵循“学教并重”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实现深层次整合,就要思想上有所觉,行动上有所动,教学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才能带来教育方式的彻底变革,这样的整合才是切实有效的,否则只是伤及皮毛而未动筋骨。
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积极跟进外来精华,努力探索适合自己教情的整合方法,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