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模式    发布时间:2019-05-04 09:25:3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模式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及时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三、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这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都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为学校教育环境拓宽了空间,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基本模式
论文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将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其目的是利用网络信息覆盖面广、及时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高效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局限,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一、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课程整合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模式

                   图1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操作流程例如在网上鲤鱼溪这一节信息技术课上,为了使学生了解上网的初步知识,练习使用IE浏览器,练习对网站的基本操作,在知识的背景下学习互联网知识,使学生在用中进一步体会网站的整体结构,教师利用三年级的语文课奇妙的鲤鱼溪,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课文谈谈对鲤鱼溪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希望了解哪些有关鲤鱼溪的更新问题。教师将学生的质疑经过筛选后汇总在“网上论坛”中,让学生打开IE浏览器,谈谈对于这些课文内容无法解决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不出门就能了解鲤鱼溪的目的,从而从任务中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信息技术学科目标,并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训练学生从网络上查找资料的能力以及对信息加工、整理的能力。教师通过介绍网站,演示浏览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网站进行学习,强调信息扩大后对问题解决的深度与广度,并对IE浏览器的各个部分的功能进行总结,对网页与网站的形式与组织结构进行总结。
在本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选取语文学科的知识作为任务,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目标(未知),相应的评价重点同样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此模式的整合课将教学专业化的信息技术课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学习任务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整个教学的基本过程如图2所示。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模式

                                 图2 例如在人类遗传病和优生一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浏览网页并呈现本节课的任务:几千多字的文章在一节课内共同学习交流,时间有限,有没有办法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精彩的信息。学生接受任务后,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各自选择一篇最感兴趣的阅读篇目,用电脑整理出最精彩的信息,想一想自己这样整理的理由,并进行高水平的评价,准备网上论坛。当学生将自己收集、分析的信息结果在全班讨论交流之后,教师点拨、指导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学习方法,并尝试再次运用,此时,既可浏览别人的评价,也可再次修改自己的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对网上信息的搜集、整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丰富了课外阅读量,阅读技能作为主要训练项目,至于学生进行网上操作的选中、粘贴、复制等信息技术技能,已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必备技能,评价重点也转移到阅读要求上。
此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中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一般的研究型课程的程序如图3所示。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模式

图3例如在艾滋病知识之多少这节整合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从网络上(或实地调查)搜集有关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并从各自的角度理解,再用Word或PowerPoint以调查研究报告、幻灯片的形式完成作业,最后大家相互研究讨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3.分析杭州让人难忘的原因,写出考察体会或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 4.体会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具备如下技能:1.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2.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3.基本的写作技能; 4.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评价重点也转为1.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2.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3.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
这种整合模式,侧重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能力的培养,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一般要求是必备技能(已知),或者能够自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无论哪一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都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为学校教育环境拓宽了空间,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从文字、画面、音响等多方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认知刺激和启发,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营造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信息的查找、收集、整理、创造等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寻求的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目标。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学习方法上给了学生以指导,授予了他们“点金之术”。
可见,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