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发布时间:2019-04-11 15:02:10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枞阳县其林中学  杨中
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任务。本文通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在诠释信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探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简单分散、低层次的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致使学生缺乏充分的体验与实践,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迁移和技能的熟练运用。笔者曾以“完成一个简单的主题学习网站”为题,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作过专项调查,结果很使人失望。虽然全体学生都已在省级会考中取得了合格的成绩,但要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却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学生可以快速构建网页框架,但不知如何去自主获取相关素材来丰富页面;相当多的学生完成了站点的制作,但不会在因特网上申请空间、发布站点;而更多的学生则不会管理他们的网站,站点中的各种文件与文件夹存放杂乱无序。可见,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迫在眉睫,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此作了些尝试。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 年首先提出的。随后美国图书馆协会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于1989年发表了一个总结报告,该报告认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是学会了如何学习的人,是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人。信息素养内涵十分广泛,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部分构成。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信息道德则为信息行为提供良好的规范保障,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进行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良好的信息意识有助于养成积极关注信息的良好习惯,注意搜集、学习和研究有关的信息,并能在解决问题时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借助。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能熟练利用信息检索工具高效获取信息;能根据所需解决的问题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整合并在必要时将形成的信息产品进行有效传递;能实现信息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善于独立学习,开拓思维并能在信息综合与利用中产生新的启迪。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的信息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知识产权、个人信息隐私权、网络黑客等。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信息伦理。信息道德则要求使用者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抵制违法的信息行为和信息污染,合理使用信息进行合法的信息活动。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1.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真实问题的解决中。长此以往,学生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教师给出几篇风格各异的电子文档,让学生感知并交流文档编辑排版的特点,形成对排版效果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对文档的版面、字迹、布局、修饰等方面做出评价,进而学习文档排版的知识与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作业中可让学生设计班级小报、海报等,让学生自主设计、编辑版面。最后通过全班展评,开阔学生眼界,共享学习成果。这样的课堂不但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信息意识。
2.在探究、实践、领悟中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分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具体实践;验证知识,领悟提高三个阶段。
在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主题情境,让学生追本溯源、领悟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习得的知识往往掌握得非常牢固,不会轻易忘记。
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让学生理解、领悟知识、提升信息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实践,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高信息能力。
领悟是让学生掌握内在的方法与逻辑,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探究是起因,实践是过程,领悟则是追求的结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教师则可以利用预设与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梳理知识的脉络,总结学习的方法及要点。
例如,在学习信息的获取时,首先讲解浏览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再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李白”,记下其阅历、诗的风格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可以确定一些任务,如:在网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根据反馈,使用恰当的关键字搜索;并对搜索的信息进行甄别,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3.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准。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垃圾信息;既有真实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骗人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需要关注学生信息活动的每个细节。如在搜索“李白”的有关信息时,要注意对信息的真假进行甄别,不要因为贪玩和好奇误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在网上下载信息还会碰到版权问题、木马病毒等。对学生可能碰到的信息伦理问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设计信息活动时,对可能出现的信息伦理问题给出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指向。如在设计班级小报时,内容要积极向上,杜绝消极颓废的内容。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不断了解相关的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让他们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4.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有效的评价,能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我们要改变仅以考试分数说话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创新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出色的,只不过他们出色的方面不同而已。新的评价体系应是多元化的,即评价的主体、内容、标准、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应准确把握课堂时机,适时评价反馈,改进教与学的过程。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堂课中运用信息资料的情况;二是分析、总结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整合、信息运用等方面的得失,为学生信息素养的逐步养成奠定基础。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法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信息技术的探求者、分析者、评价者,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