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策略    发布时间:2019-04-11 14:39:48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策略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曾瑜蕾
 
【论文摘要】: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信息技术会考了,各个学校的会考复习工作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作为一名多年任教高中信息技术的一线教师,笔者一直认为复习课程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会考成绩,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信息技术课程的容量更大,难度更高,很多学生在复习阶段普遍感觉知识的遗忘率很高,所以如何开展好会考前这段时间的复习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就是笔者在信息技术会考复习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希望能与各位同行交流,权当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会考  复习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高一阶段的信息技术会考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通过会考是学习这门科目的主要目标,而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会考成绩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且新课程实施后,大部分教师都反应会考复习的时间紧、头绪多、难度大,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搞好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笔者就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会考复习阶段碰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尝试过的一些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科学预留复习时间,打有准备的仗
新课程实施以后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到教学任务变紧了,因为课时没有变,还是每周两节课,却多了一门必选课程,如何控制好新课的授课时间与会考复习的预留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会考复习的预留时间应该控制在5~6周,预留时间太短则很难保证复习的全面性与系统性,预留时间太长则新课的授课速度必定会更快,影响新课的效果,毕竟要预留5~6周的时间对新课的授课速度已经要求很高了。而要保证能留够5~6周的复习时间,则需要从高一第一个学期就制定好课程的教学计划。我校的信息技术教研组每学年第一周的教研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制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多考虑一些不确定因素,如每年6月份的会考前都是“缺课”频率很高的时段,除了固定的“五·一”劳动节、期中考试及高考,还有刚开始施行的端午节放假等,我觉得制定教学计划时找一个日历作对照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为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复习,教学计划中在第一学期的最后阶段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提早开始下一学期必选模块(我校为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授课。
 
二、正确利用会考标准
会考标准是会考命题、成绩评定以及学科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明确了会考的内容、要求、方法以及形式,所以会考标准应该是我们会考复习的依据与出发点。如何围绕会考标准展开复习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两点:
首先要保证复习的全面性。这里的全面性不单包括内容的完整性,还要注意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特别是对考试要求为c的内容,应该适当提高复习要求。如去年会考对“图表处理”单元只有4块内容:公式计算、排序、数据筛选、创建图表,但要求都很高,全是c,所以我们在会考时看到了绝对引用、图表分析、图表修改的题型,如果在复习阶段不适当提高要求,那么在考试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很难应对这些题型,特别是绝对引用。
其次要注意会考标准的变化。当前还处于新课程实施的初步阶段,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都在不断地修改与完善中,而作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课程评价方式,会考自然也在不断变动。笔者对比了今年与07年的会考标准发现有8处变动,这里笔者就不逐一罗列变动的项目了,笔者分析在这些变动中应该引起注意的变动有3处:第一处,“二进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整数位)”调整为“二进制、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相互转换(正整数)”,针对这一变动在复习时应该补充二进制与十六进制的转换原理,以及三种进制的后缀——B、D、H,至于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相互转换则可以通过二进制做中介,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第二处,“图像处理”的要求由a变为b,针对这一变化在复习时应该提高相应知识点的要求,如颜色数量与图像存储空间的关系、RGB颜色模式中三种颜色分量等;第三处,“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基本模式”的要求由b变为c,说明对程序结构的理解要求更加灵活,应学会判断有多种结构的复合式程序。
 
三、合理安排操作与理论复习
    笔者分析了最近几年本校的信息技术会考情况,发现操作题普遍得分比较高,比如去年笔者所在学校的会考操作题平均分为36.8分(满分为40分),而理论题相对而言得分率就低得多了,选择题与程序设计题的平均分只有44.2分(满分为60分),折合为百分制,操作题为92分,理论题为74分,差距非常大。在平时的复习中笔者也发现学生对操作题的遗忘率要大大低于对理论题的遗忘率,这也符合心理学中人们对理性认识的遗忘速度比对感性认识的遗忘速度要快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把理论复习全部安排在前阶段,而把操作复习全部安排在后阶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比较理想的方法应该是先复习操作再复习理论,或者是两种复习交叉进行,笔者个人更倾向于先操作再理论的复习顺序。当然了,各个学校的生源不同,课时的安排也不一样(有的是每周两节课连上,有的是每周两节课分开上),实际操作时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合理利用会考导引
会考导引的编写依据是会考标准,里面的内容紧扣会考目标的知识条目,知识脉络非常清晰,而且每一章都有知识点的归纳、例题的分析以及章节练习,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材料,而且对大部分学校来说,会考导引是由学校统一征订的唯一一份复习用书。所以,如何利用好会考导引也关系到复习效果的好坏。
笔者在使用会考导引的过程中感觉到其中最有用处的两块内容——一块是每章之前的知识点归纳,另一块是里面的章节练习与四套会考模拟测试卷。因为在大部分学生的认识中,信息技术毕竟是一门副科,要学生在考前仔细看两本教材是很难作到的,会考导引中的章节知识点归纳最大限度地压缩了课本的内容,使学生在复习时更有针对性与重点性。而章节练习与模拟测试卷则是最好的课后作业(因为复习的时间比较紧,所以笔者不赞同使用课堂时间来做会考导引中的练习)。
我校有三位任教高一的信息技术教师,三人在使用会考导引时尝试了不同的方法,笔者把使用的情况总结如下:
  开始使
用时间
作业检
查方式
学生完
成情况
作业分析 会考模拟测试成绩 上学期期末联考成绩
第四周(第三章 VB程序设计初步) 课前放在
桌上抽查
极个别同学不完成 每个班级都仔细分析 择优:68.1
重点:62.9
择优:80.7
重点:76.9
第七周(第二、五章 算法实例与程序实现) 课前抽10
位同学上
交并批改
较多同学不完成 进度慢的班级不分析 择优:62.1
重点:58.2
择优:80.7
重点:77.6
第十二周(总复习) 不检查,靠学生自觉 不清楚 每个班级都仔细分析 择优:61.4
重点:57.6
择优:81.6
重点:77.7
笔者在评价会考导引使用效果时只用了两次测试成绩的对比情况,评价的准确性显然是不够的,实际上还有很多其它影响因素如:上课进度不统一(课冲得比较多的班级比最快的班级慢两周)、复习顺序不一致、考试中没有操作题等,但因为成绩的变化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还是能够反应会考导引的使用效果的。
根据情况对比,笔者总结:首先是开始使用的时机,应该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只要导引中有题目可以布置就可以开始使用了,太晚使用,题目可能完成不了,而太早发而又没有题目可以做学生会弄丢(我校去年发得太早,就有很多学生在要用时找不到导引);其次是作业一定要检查(笔者所在的学校属于三类学校,学生的自觉性是很有限的),检查时要合理使用“技巧”,既要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检查作业的“压力”,又要适当地采取惩罚措施,如甲的惩罚措施是如果抽查时发现有同学没有做,那么取消全班当天的上网(两节课连上时,课间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通常会给学生上网),规则实施后,虽然学生对“连坐”的方式很有意见,但确实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点专题复习
笔者分析了本市各所高中去年会考的各个大题的平均分:
  A(1类) B(2类) C(3类) D(3类) E(4类) F(4类) G(4类)
选 择 题 36.2 33.3 31.4 30.7 28.8 25.2 27.2
电子表格 18.2 19.0 18.4 17.9 17.1 18.2 17.0
网页制作 18.4 19.4 18.4 18.8 17.5 17.9 16.2
程序设计 15.1 14.9 12.8 13.5 11.8 11.7 11.3
总  分 87.8 86.4 81.0 80.8 75.1 73.0 71.5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操作题(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各校之间的差距非常小,二类、三类学校甚至超过了一类学校,各校之间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理论题(选择题、程序设计)。
笔者在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两年的复习课中,感觉最突出的就是理论的复习难度要远远高于操作的复习难度。操作题的复习方法无外乎是学生做题,教师分析,只要题目选择得好,复习的效果通常也比较理想。而理论的复习更加注重方法与策略,笔者去年曾经尝试过用两周的时间分别复习信息技术基础与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理论点,且不说在教室里连着说两节课是一件很累的事件,单就效果而言也非常不理想:很多学生听不懂、跟不上,有的甚至干脆趴在桌上睡觉,学生普遍反应流水账式的知识点复习很枯燥,而且很多内容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接受的效果不理想。
后来笔者请教了很多有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以及一些其它科目的教师,在他们的启发下,今年笔者打算在理论复习时尝试使用专题复习的方法:把比较难的几块内容分作三个专题——信息的编码、VB程序设计初步、程序填空。其中“信息的编码”专题用一个课时,主要复习三种进制之间的转换、中英文字符的编码、声音与图像的数字化;“VB程序设计初步”专题两个课时,主要复习第四章的六张表格——基本数据类型、基本函数(数学函数、字符串与类型转换函数)、基本运算和表达式(算术类、关系类、逻辑类),以及变量的定义与命名、三种结构程序的书写格式;“程序填空”专题用两个课时,复习的脉络如下:

形状法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策略复习时应该采用先练后讲、由点到面的方法:先做典型的例题,然后教师分析总结,这样学生有动脑筋思考的过程,才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还熟悉了考试的出题方式,复习的效果会更佳。
当然了,理论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上面这些专题的范围,其它相对简单或是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由教师把知识点归纳成提纲的形式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考前花适当的时间学习,毕竟复习不是上新课,一些有疑问的零散知识点可以在平时课后作业分析时灵活处理。
 
六、开展“补差”,力争消灭会考E
    对于会考而言,最主要的指标一个是合格率,另一个是优秀率,而对笔者所在的三类学校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合格率了。虽然会考只是一个检测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基础性考试,难度并不大,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难题,信息技术课程中更是如此,每个班中都有一些“困难”对象,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而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补差”。笔者认为补差应该分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补差,主要是针对操作题部分。我校在会考前的三个星期(这个时候操作复习已经完成)安排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开放机房,学生如果感觉自己的操作比较差或是操作的速度太慢可以自己来机房练习,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没有其它工作要求到场辅导;
第二种是由教师挑选补差对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每个班挑选1~3人在考前的两周安排2~3节课进行集体补差,这种辅导方式有几个注意点:
1、补差的内容主要是理论部分;
2、上课形式应该是讲练结合;
3、补差的人数不是越多越好,人太多教师照应不到,效果反而不好,补差的对象应该是通过会考有困难的学生;
4、挑选补差对象的依据为两次考试的成绩(期末联考与会考模拟)以及平时练习的情况,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上课及课后抽查作业时注意寻找班级里的困难学生。
 
七、注意会考复习与高考复习之间的有效衔接
信息技术学科要进入高考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事情了,而且相当多的学校都打算让现在高一的学生参加今年十月份的信息技术高考,所以如何有效衔接会考复习与高考复习就成为了摆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三类学校与四类学校,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我们在复习阶段就应该开始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一个考试形式的问题,会考是上机考,高考是笔试(很大机率),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应该强调的是“思考”而不仅仅是技能,如对操作题而言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笔者在由李艺教授主持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课题中看到了很多新颖的笔试试题,非常受启发。虽然这些题目不一定是高考的出题方式,但作为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权威专家的重点课题,里面的很多想法应该为我们指明了高考命题的一种很好的思路,如课题中提出了“半客观题”与“微型主观题”的概念,并且重点突出试题设计要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目标”的理念,这些我们在会考复习中是不是应该适当考虑一下呢?当然了,实际操作肯定是很困难的,但没有摸索就不会有结论,我觉得我们至少应该适当尝试。
其次是“宣传”的问题,对学生“宣传”高考的新方案不仅仅是希望获得学生更多的目光,也是让学生提早做好准备,毕竟参加高考的是学生,单是教师有紧迫感是不行的,至少不能让需要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这一部分学生会考一考完就把书与资料扔了。
其实会考与高考的衔接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零经验的问题,笔者也不例外,所以上面的这些想法只是一些没有实践支持的设想。
 
    嘉兴市历年会考成绩一直很好,已连续5年以上保持全省高中会考平均分第一、A等率第一、E等率最低,所以我市的教师在会考复习方面肯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的作用,并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2007版)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办公室编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2.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2008版)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办公室编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3.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导引——信息技术(2008版)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4.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李艺
5.如何抓好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
作者:李吉聪   来源:http://www.dyj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