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复杂性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7 11:01:42
       复杂性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
襄阳市第三十二中张 丽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观念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铺天盖地的展开,它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研究的契机和方向。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运用中的现状
当前,多媒体技术代替了黑板和粉笔,原来的板书也换成了一张张精美的多媒体投影片;但是老师仍然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常常是“穿新鞋,走老路”:先进的教学手段与落后的教育思想的矛盾,灵活的教学过程与固定的机械程式的矛盾,公开课专用与平常教学中不用的的矛盾,热闹非凡的课堂与华而不实的教学效果的矛盾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被无效的泛滥使用,使得信息技术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这与新课程实施标准是完全背道而驰的。由此看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整合必要且迫切。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要害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的工具;整合的目标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只有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要害和目标,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才能使信息技术很好地服从于、服务于教学。
1.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电教媒体使传统的“教师←→学生”的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教师←→电教媒体←→学生”三者互动的新型教学形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性、开放性和动感性的特点,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课堂上积极创建合适的情境,对于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是否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那些要素改变了?那些还没有改变?原因在哪里?通过这样的不断反思,整合才能见成效。只有紧紧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深层次的有效的整合。事实上,这也正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主要依据。
2.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整合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现代教学设计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要记住多媒体课件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能用、而且还要会用、善用。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设计中的优秀的东西,又要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先进理念。这种“学教并重”的新型教学设计理念,才能使信息技术高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 围绕教学资源建设实现学科课程整合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也就无从说起,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 ,“拿来”用于教育教学。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同时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作用,多方位的筹集、开发、利用和运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
4. 建构符合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整合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效果或目标,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才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教学模式大致有四种:即“探究性教学模式”、“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和“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适用于各个学科每一个知识点的常规教学;“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思维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则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如能熟练掌握这四种模式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定能取得深层次整合的理想效果。每位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去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才能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它虽然某些现状让人担忧,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取得的辉煌。其实,只要我们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才能走上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长效的健康发展之路。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反思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