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论文 >
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历史教学    发布时间:2019-03-27 10:47:12
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历史教学
摘要】高中历史专题史教学理论性强,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导致教学效益低下。运用信息技术变革高中历史课堂,符合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和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纸笔测试的成绩和探究问题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有效性
 
何为教学的有效性呢?北师大陈琦、刘儒德先生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如是定义:教学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1】。对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学有效性可简单归纳为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能夯实基础知识,培养探究问题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同时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近几年来,笔者不断探索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下文,笔者将以文化史专题教学实践为切入点,浅略地探究信息技术在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实践上的应用。
一、运用信息技术变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原因
1.时代背景
在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成为课程专家深化素质教育的共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2】由此可见,将便于互动而又高度开放的网络技术引入到高中历史课堂上来是迎合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的。
2.理论基础
近年来涌现出不少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构建对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其中现代构建主义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资源发生关系后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3】该理论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从而明确了信息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将成为推动历史课堂信息化的理论基础。
3.必要性
传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给学生的印象只是远离生活实际的死教条,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输入,学生理解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如一学生在学完“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后对笔者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我为国民终于抛弃束缚了我们二千多年的封建等级观念而感到高兴。但在语文课上看了阿Q正传视频片段,我才知道历史原来不是这样的。”很明显,学生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理解不到位,很可能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获得足够的信息输入而导致的。这是呆板单一而又狭窄的传统历史课堂带来的让人感到尴尬而又无奈的问题。只有突破了传统历史课堂狭小的天地,压缩了历史的空间感和距离感,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为学生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面卷,我们才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素材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4】而将网络技术引入到历史教学上来,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而又直观、生动的空间,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二、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历史教学
(一)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历史教学
1.课前:围绕重点,提出问题;提供资源,积累材料
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预设一个探究的主题。探究的主题必须围绕教学重难点,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设计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探究问题时,围绕本课核心“人文主义”,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和分享、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共同探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并将你组探究的成果以powerpoint、frantpage等形式在班级上展示。探究主题出来后,学生需要围绕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向学生介绍一些历史网站,由学生自己登陆网页搜集相关素材,培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利用自己设计的“历史e课堂”网页把大量所需的资源整理出来,学生通过访问该网页来选择有用信息。
关于探究主题的发布和预习成果的回收,笔者建议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渠道进行(如校园网“历史e课堂”网页、QQ群聊、QQ邮箱、ftp文件夹、专题网站BBS、师生博客留言板等)。因为信息渠道高度互动、直观,成员可通过发送图文资料等途径进行联系。学生进入本班历史信息渠道时,即可以分享到同伴的学习资料,增强自己对探究问题的认识;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预习成果,感知学生对教材核心掌握的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有效课堂的生成。
2.课堂:欣赏互动、交流评价;总结提升,习得结论
课堂是授课的高潮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重难点,此环节可以在电脑室或多媒体课室进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实现多种观点的碰撞与评价,从而习得新知。
还是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课为例。围绕上述探究主题,全班9个合作探究小组都将他们预习的成果做成powerpoint。其中第七组选取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以及中世纪的三女神进行比较,从而认为人文主义的内涵就是对人的赞美和对人的肯定;第一组选取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绿鹅的故事”,以展现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禁欲主义的抨击;第二组选取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郡主(绮思梦达)对父亲的一段愤然驳斥,以展现人文主义者倡导自由平等;第六组选取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组员认为蒙娜丽莎“脸上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是因为达•芬奇相信“天才真理只有一个,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学之中”,为了精确地把握人体结构,他多次解剖尸体,以此来展示人文主义者追求科学、理性……。很明显,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学生对人文主义有一定的理解,但不全面。于是,老师再引导同学们对各组的结论进行点评,畅所欲言,最后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就是倡人性,反禁欲;倡自由,反等级;倡科学,反蒙昧……。由此可见,通过课前大量感性材料的积累以及课堂讨论,学生对人文主义内涵已经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他们理解到文艺复兴是西欧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感受到了资产阶级对人性解放的渴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积极鼓励与赞扬;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认真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也要及时地进行表扬。
3.课后:检验反馈,提升能力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同样不能忽略课后的检测反馈。历史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依据教学核心精心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并把这些练习输入到校园网上的学科资源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训练。这样,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而又开放的空间里夯实基础,提升了能力;同时,老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也减轻了,老师从计算机统计反馈的情况,能更清晰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性辅导,推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笔者拟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并对其教学的有效性产生推动作用。为了获得对这一做法更科学的检测,笔者选取了两个班的学习数据进行跟踪与分析。这两个班均为笔者任教的平衡班。在实验开展前,这两个班文化史专题学习情况如下:
表一   实验前文化史专题区统考情况(2013.6)
项目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实验班 59 70 7.42
对照班 58 69.8 4.76
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历史教学     
 
 
由Z检验(Z Test)数据可知,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历史教学=0.43<1.96,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整体水平差异不显著;实验班标准差大,说明学生个体分数分散,好差悬殊。
1.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文化史专题教学的实验已经开展了7个月。下面,我们将以区文化史专题统考的成绩来检验这一教学方式的效果。
表二  实验后文化史专题第一次统考(2014.1,区命题统考)
项目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实验班 59 69.6 6.2
对照班 58 66.5 5.1
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历史教学
 
 
由Z检验(Z Test)数据可知,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历史教学=7.05>1.96,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水平差异显著,实验班整体水平明显要比对照班整体水平好;与实验前相比,实验班标准差有所减少,说明学生个体分数分散悬殊情况有所好转。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文化史专题的教学上来,更能适应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特别为中间层次学生的学习提升发挥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分数悬殊情况有所好转,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有较大提高。
2.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以及探究能力。因此,课堂的有效性还应体现在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将通过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当堂知识掌握率来分析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表三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当堂知识掌握率分析表
N1(对照班人数)=58;N2(实验班人数)=59
知识点 1 2 3 4 5 6
目标层次 识记 识记 理解 理解 应用 拓展
掌握(达标人数) 对照班 58 56 39 41 35 14
实验班 59 59 42 48 39 30
掌握率 对照班 100% 96.6% 67.2% 70.7% 60.3% 24.1%
实验班 100% 100% 71.2% 81.4% 66.1% 50.8%
由表三数据可见,在扩展部分的测试中,实验班比对照班有显著的优势,说明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文化史专题教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展了空间,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3.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影响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进取精神,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同样也是课程改革专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因此,探究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我们还应该从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情感体验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四(1)和表(四)2是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文化史专题教学方案实施前后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结果。
调查问题:你现在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是:
A、非常感兴趣   B、比较感兴趣    C、一般     D、不感兴趣

 
  运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历史教学
  
 
 
 

表四(1):实验前调查结果            表四(2):实验后调查结果
通过对表四(1)、表四(2)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后,实验班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对照班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实验前后都没有太大变化。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实现声、画同步,视、听结合,最大限度地创造出悦耳、悦目、悦心的历史真实情景,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艺术效果和真实的情景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教学的氛围中。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从而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
以上分析表明,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来,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纸笔测试的成绩,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很好的情感体验。这是我们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三、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引入到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来,开拓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空间;但信息技术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当它在中学生群体中疯长的时候,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许多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当学生对老师设定的主题不感兴趣时,可能会利用网络技术浏览其他无关的话题;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横向性特点,可能会导致许多虚假不良信息在学生中传播,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还有,网络信息传播的隐蔽性特点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利用网络的共享功能传抄作业,给监管带来很大障碍……。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工作中趋利避害,对不良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制衡,制衡的主要途径有:①抓思想,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同时提高他们自身的抗干扰力;②抓管理,制定和完善有效的利用网络参与学习的管理制度,从严管理、规范行为。
总之,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来,将给沉闷的高中历史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课堂环境,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运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既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也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地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先生: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5)
【4】陆安:历史课不能忽视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2008.8 2)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初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下一篇:浅谈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信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