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高中美术论文 >
让“设计”走进你的生活-浅谈高中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3-27 15:42:17
让“设计”走进你的生活-浅谈高中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

内容摘要: 当今以创新产业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让设计走进生活,已成为高中美术新课程下所关注的话题。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从五个方面来阐述“设计意识”的培养可行性,这当中强调以学生为本,以体验为基,并以活动贯穿于课堂,评价贯穿于活动中。
关键词: 设计意识;  观察方式; 人文课堂; 设计平台

许多人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希望用他们独特的智慧来改造社会。许多人认为,设计专业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学科,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踏进去的。有时候,心中有一丝“蠢蠢欲动”的想法或构思,却从来不去探究,因为他们觉得,那是设计师的事,这种心理倾向总是使一些天才的构思湮灭。他们根本不知道,在国外,设计其实是很普遍的事儿。德国前联邦部长格罗斯曾说他的国家“三分之二的14岁以上的人理解设计并且积极参与设计活动”。 韩国政府为了让做家务的主妇们也能领略到设计的魅力,建立了许多生活设计馆。很多国家每年设有政府设计大奖赛,积极鼓励大众参与设计。
令人欣喜的是,新课程下的美术学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设计的重要意义。一位预言家曾这样说道:未来最抢手的毕业生将不再是读NBA的学生,而是具有创新技术的艺术硕士生。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迫在眉睫,那么,什么叫设计意识呢?
所谓“设计意识”,是指在欣赏设计作品和进行设计活动前、活动中,对欣赏对象或操作对象有一种预先制定方案、设想操作过程、选择工具材料和工艺手段的敏感心理倾向。这种敏感的心理倾向往往是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在高中设计模块开展中,我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突破常规,让学生在思想上能愉悦地接受,在知识结构安排上做到由浅入深,从而建立起初步的设计意识。
一、    转变过偏过激的思想认识
课堂上,我们应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敏锐地关注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是扎实有效的课堂观察方面的立体主义。那么,在设计教学中,学生对开展设计模块有什么看法呢?存在着两个误区:
误区1:绘画基础好的设计也就好
我们知道,设计与绘画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早期设计,总是要通过绘画造型来获得表现。但如果仅仅把设计当成绘画一样来看待的话,只能适得其反。在高等院校,常有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在设计方面不见得比别人好的例子。换句话说,绘画与设计在各自实现方式上是不同的,绘画虽然是一门艺术,但在制作过程中技术的成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说绘画在艺术的再创造下是一个新观念新手段的思维过程,那么绘画在技术中所包含的材料、技巧等一系列加了手段则是完成和实现这种思维的最终目标。这就决定了作为同一内容单幅独立的绘画作品,绝对不能重复存在,并且呈现给观众的必须是手工制作的真实的肌理材料。如油画用的是以油为结合剂的油性颜料画在布面或其它材料上。国画以笔、墨、宣纸、帛以及以水溶性颜料为主的肌理特征。而设计目的是为整个市场服务,具有显著的商品特征,在其实现方式上必然是在脑力劳动创造下的和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物化过程。在过去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设计从来都是以机器印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现今虽然时代变了,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电脑的产生无疑给设计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设计作品的产生方式更加体现机器的智能化、工业化、系列化,越来越显示出机器的重要性。
总之,设计与绘画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是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关系,是多层次、多社会性的理性思考与情感宣泄,表现个性与才气的关系。 
误区2:评价上过分注重作品的形式美
在设计作品中,创意是形式的灵魂,而形式是创意的载体。然而,凡有设计经验的都知道,一张设计作品更注重的是创意,没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即便色彩与造型无可挑剔,也是毫无价值的。高中学生大部分的绘画基础并不是很好,如果在作业评价中过分注重作品的形式美,那么,一方面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会让一些好的创意流失。要针对学生的学情,才可以因材施教。要着重挖掘作品在美丽的外衣下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另外,我极力提倡“设计”的小组合作精神,在每一小组各安排一名绘画基础相对好的同学参与到小组创意“风暴”中,以便于真正做到各取所长,各有特色,克服好创意无法“包装”的缺憾。
二、培养从自我到非我的观察方式
发现生活中寻常的视觉形象不足为奇,而通过不同方式手段发现生活中不寻常的视觉形象,才是我们获取设计创意灵感的有效途径。 这种“不同方式、手段 ”在专业上称为“非我视角”。所谓“非我视角”,是指设计师在构思立意时要尽力跳出“自我”的狭小的思维空间,排开设计者自我(自我视角),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视野越是开阔,信息就越庞杂。与“非我视角”相对立的另一面,即称为“自我视角”,是指设计者在思考问题时,会不自觉地带上自我的感情偏好、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我们说一个设计师有没有灵气,就要看他的作品有没有个性和想象力。正是因为有了不同风格的设计师,我们才看到了那么多各有千秋的设计,否则,我们的视野将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死寂。
高中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及理性思维的发展,容易陷于“自我视角”,使其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教师在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设计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去尝试不同的观察方式。比如,一个辣椒,一只蕃茄,运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甚至通过不同角度的切挖,借以展开对该物体不同观察方法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通过非我的观察方式(非我视角)来获取各种视觉信息。
三、营造探讨与创新的人文课堂
“设计”即意味着创新,创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在原来认识事物基础上的突破,从而获得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高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已从“白雪公主与灰姑娘”的梦想光环中逐渐过渡到理性探讨层面。那么,如何抓住学生的特点,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课堂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强调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能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当为学生的认识与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去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同时,确定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才能让教师从“满堂灌”中走出来,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在优秀设计作品鉴赏时,我总是先以作品名称呈现,让学生主动思考(碰上这样的问题,我会如何处理),然后推出图片(我怎么想不到呢),结果他们会为精彩的创意而喝彩,课堂显得十分活跃,接着教师让同学们试着点评优秀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用适合的专业性语言进行概括。
    其次,设计多元化的练习;练习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探讨提供各种媒介,更多的是起着导向的作用。在苹果中的五角星一课中,我设计了多层面的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一个新的视觉形象,并且运用合适的方式(比如拓印法、描绘法、甚至照片拍摄等)将这种视觉形象转换为图形。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意味着有不同的兴趣点。设计多元化的练习,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选择,在探讨方面当然会有更积极更深入的投入。
    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与总结。要走下讲坛,参与到学生“设计”活动中,并且在共同的探讨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加以肯定与表扬,甚至将他们实践操作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层面。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行,如果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更新,只把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当作一种形式,而不从心底里把学生看作“人”,并且是“发展中的人”的话,那么一切都将成为空谈。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培育人性的圣殿。
四、创建展示自我的设计平台
一幅设计作品,总是传递着作者思考的各个层面,并寄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来实现自我价值。以往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师习惯于单一的量化打分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新课程下的美术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如学生作业的自我评价,学生作业的相互评价(交*评价,分项评价,讨论式评价),形成互动、开放的评价标准。当然,评价还可走出课堂,即教师把学生的作业通过展示的形式推出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评价。
展示学生设计作品既可以美化校园,营造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的兴趣与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展示的场地不仅可以在学校展厅,橱窗,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建筑中的门厅、走廊、教室等所有可以利用的场所经常展示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可以利用传播广泛的“网络展厅”。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创建生活中的展示平台,即让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和物品作为设计主题,养成以艺术思维的方式和设计者的眼光看待这些环境和物品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设计意识。例如,观察自己或同学每天使用的自行车,分析车子设计上的优点和存在什么缺陷,假如自己是设计者,考虑在扩展作用功能,增强美观程度等方面还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等等。再则,教师还可提供信息让学生参与社会设计方案的征稿活动中,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所学的实用性。
五、提供较为前沿的展览窗口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优秀的设计作品总是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络和最前沿性的设计理念。在我国,当下文化思潮敏感,多元艺术格局相互碰撞,作为设计,已深入人们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代表了时代的美术走向和审美标准。为此,提供最前沿的设计窗口,掌握当前设计动态,扩大他们的视野,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重要手段。
这就涉及到资源的搜集与利用问题。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运用网络收集的资源,通过课堂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方面的交流活动。当然美术书籍和其他资源,包括画册、设计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也是获取资源的途径。对于作品的选择,要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要与学生所学习的设计知识技能方面相关联。在上标志设计一课,我运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移动公司标志等较为当代的设计作品,在探讨中也让他们了解了当前文化动态。在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单元中,多次列举了时尚建筑与家居,如北京鸟巢体育馆,上海某大酒店的内部装饰等等,并且结合作品比较、分析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由此引起人们的审美在时代变迁中的种种变化。
充分运用学校的展览室,橱窗,把搜集的资料,通过复制放大,张贴,供学生鉴赏、参考,形成设计教学的第二课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如参观具有主题性的设计展览,请当地设计师讲学,参观艺术家工作室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的有效途径。
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广泛的工程,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在美术设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设计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不同艺术设计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且通过多层面的活动,使学生逐渐对设计领域的学习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自己的“设计意识”得到确立并逐步得到加强,从而让“设计”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浅析绘画能力与研究性学习的和谐发展
下一篇:实施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所遇的几个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