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 >
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探究    发布时间:2019-03-26 10:01:05
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探究
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 苏军
【摘  要】: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不断做练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这种做法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与新课标中信息技术的定位有着明显不符,且课堂效率受到教学方法的制约,无法达到高效课堂的要求。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做到既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做到高效课堂呢?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正  文】
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学科,新课标中有着明确的课程定位: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即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传递及创造等能力。
现阶段,多数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教技术”,即重点放在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而忽略了“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上升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高度。
    这种教学方法,不符合新课标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既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受教学方法的制约,教师的课堂效率也不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有效教学的理论走进课堂,课堂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以最优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生在各种能力上获得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要打造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而精彩的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七个基础环节入手:
一、充分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教师上课前需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准确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编写者的意图和教学重难点。同时,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教材中的知识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再以生活中鲜明的实例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愉快,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二、全面了解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本身的信息技术基础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如小学基础的差异,个人领悟能力的差异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前需自做好前期工作—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实际水平、个体差异等多方面考虑,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才能准确的制定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备课,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制定的学习目标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才能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也是为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做好基础准备,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合理选择教法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特殊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目前信息技术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诱思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讲演结合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合理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什么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学方法不在花样多,也不在于多么新颖和另类,适合本节课堂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以佛教版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六课目击惨剧发生为例,本节课我采用了诱思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课堂中适当的辅以讲演教学法;而学生则采用分组协作学习法和案例学习法。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因为课本中已经有了详细的过程和步骤,此时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以“教”为主,而是相应的转变为“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而学生也在分组协作的学习方法中学到了相互协作和相互评价,增进了沟通和交流,并且在相互评价中学会做人,完全达到了信息技术新课标的要求。
四、注重精讲巧练
    信息技术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不但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要以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除了需要老师讲授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只有亲身实践后,才能真正的体会课程,掌握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要做到精讲,讲重点和难点,然后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问题,动手操作,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比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刚从小学升到初中,这些孩子的内心仍然存在着比较贪玩的特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贪玩”特性,巧妙的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堂游戏,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玩”中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五、完善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展示成果的主要地方。因此,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课堂活动中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兴趣的差异、领悟能力的差异、学生情绪的差异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比较大。这就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学生间的这种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衡量,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合理评价。同时评价时要注意激励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中有进步都应当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如积分奖励法,奖惩结合法等。
六、注重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在教学后回过头来探讨和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2)哪一环节开始出现的问题?
(3)新问题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什么?
(4)用什么方法、如何解决新问题?
(5)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
教师在带着疑问寻找这些答案的同时,就会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而这些变化将直接参指导以后的备课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七.加强课堂管理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因素需要教师考虑,比如学生到了电脑室后,主要的注意力已经放在了电脑上,而忽略了课堂学习的目的。此时对课堂纪律管理就已经成了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是不可能达到高效课堂的;其次是如何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玩”电脑上转移到课堂学习任务中来,这就要求教师需具备一定的课堂控制技巧;此外还有机器故障处理、网络故障处理等方面,都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及灵活变通能力要求很高,也是达到高效课堂的关键之一。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果无法对课堂进行灵活有效的控制,那么他的课堂是无法做到高效课堂的。
    综上所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能从以上七个基础方面入手,将基础打牢,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合理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坚持课堂以学生为根本,以最优的效率和效益促进学生在各种能力上获得可持续进步与发展,就能逐步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  玲 刘  禹    跨越式实现高效课堂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xx
[2]  郑炽钦 李夏萍    新课程 新思维-广东实验中学教育教学论文集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谈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