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4-09 12:13:26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
文安县第四中学   程肖燕
摘要:本文从传统数学教学“六重六轻”的弊端入手,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循环流程图, 并用案例说明了四个方面在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多年前听到一位数学 教育 家的一句话:“衡量课堂教学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此笔者深有同感。我们不想对是否“唯一”展开讨论,但学生的参与肯定是使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用学生的参与程度来衡量课堂教学高低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并没有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去参与,不能以教案构思替代学生的思维。 现代 的课堂教学绝不是照本宣科。肯定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模式,应该是动态的可变的,应该考虑到许多变量,像学生对教师进行的认同度、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以及学生的情绪等等。因此,笔者认为真正的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 
     一、新教材的“新” 
      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是行动,而不只是口号,从形式上看,新教材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儿童化。斯塔尔提出:“能够用来促进学习的任何正当方法和手段,都是合理的。假如为了促进学习,必须把要教的东西包上糖衣,那么你不应当吝啬糖。”从儿童的角度去看数学、学数学,这一点新教材体现得特别充分。首先,课时编写根据七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采用了游戏的形式,教材的“儿童化”体现了儿童的需要,把儿童当作了学习的主人。 
     2.数学生活化。以往的教材过分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接受兴趣,忽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显得比较枯燥,缺乏吸引力。新教材就克服了这点不足,注意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写例题、设置练习。 
     3.数学活动化。教材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单元内容的安排和以往教材的不同,是以活动单元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数学知识技能为主线呈现。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循环图 
  问题的提出透出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可归纳出数学教学存在的“六重六轻”的弊端。即教学操作时“重教师,轻学生”;教学设计时“重形式,轻内容”;教学评价时“重教材,轻延伸”;教学手段上“重贯彻,轻探索”。针对以上教学病因,那么如何诊治呢?众所周知,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为主组成的一个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动态性,是认为因素参与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个复合系统。系统论有三条基本原理:(1)反馈原理;(2)有序原理;(3)整体原理。由这三条最基本的原理可以得出;没有反馈不能实现控制;没有开放不能走向有序;没有结构不能形成整体。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要利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反馈来调整知识点的教学深度,来控制整体课堂教学的进度。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对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 总结 出一个教学流程的循环图,让问题落实与问题探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师:布置问题→帮助分析指出途径→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生:想办法→示感→再想办法→整理解答过程 
  数学教学时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依据教师的信息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 发展 过程。这里所说学生参与知识发展过程,不是指学生像 科学 家发现数学真理那样,参与发现发展的全过程,也不是单纯等同于发现法教学,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真正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彻底改变那种传统的、封闭的、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  1.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问题要恰到好处,让问题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 发展 区,问题既不过分难,又不过分简单,提出问题的方式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语言要有情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跃跃欲试地冲向知识的海洋。 
  2.方法的启迪 
  帮助学生思考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在学生述说思路受阻时,让其余学生去感悟接替方法,让有所了解的同学大胆地说出来意帮助他去重新获得新的解题方法;其二是在学生茫然无错、根本找不出思路方法时,教师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主动地听学生的解说,特别要弄清楚它的思维受阻时,重新组织新的问题进行点拨,加以引导以便帮助他去重新获得解题方法。 
  3.过度的节奏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个重要停顿时间,“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修改他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又不至于打断他的思路。处理好“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诚然,延长“第一等待时”的时间,可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但“第二等待时”的时间需要灵活多变,要长短不一,像对于“判断新”和“描述性”的问题,“第二等待时”肯定要短 ,如果是“论证性”的问题,在“第二等待时”过去后,我们则要注重期待,多 总结 结论形成的过程。对因一些非智力因素而形成正确理论的表扬的“第二等待时”则是相当短促的,当即进行热烈的甚至夸张的表演,让学生熟悉此情此景,同时,加入知识点再现,尽可能让曾获表扬的同学重温旧梦,特别是易错知识点的强调,相当于“警钟长鸣”。这样灵活处理“第二等待时”段的表扬,肯定能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紧密性的目的。 
  4.资源的挖掘 
  教学过程,正是由于在教材和教师的参与之下,才使得 现代 课堂教学提供了效率,那种完全追求重演教学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没有师生的探索是不切合教学实际的。完全强调个性、自我,必然灭杀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我们强调自由探索的同时,也强调展示探索的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是良好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属性。 
  笔者在教学“方程的概念”时,就对课堂还给学生做了很好的尝试: 
  师:前面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一次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习题:①X的3倍与2的和,②X与2的差的一半,③Y的3倍,④M与2的和得两倍。 
  师:大家观察刚才老师所写的式子“3=2+1”与刚才的4个一次式,你能不能把这5个人式子分成两类,并且说出你的分类理由。(有学生把“3=2+1”作一类,说它没有含未知数。有的学生把“3=2+1”,但说它是一个等式。) 
  师:在3X+2板书后补上一个“=8X”,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式子与另外三个一次式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相同点?与3=2+1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谁又能把另外三个短语补成一句完整的话?根据你补充后的一句话,我们能写出一个方程来。(学生纷纷说补上等于5、比……多……,比……少……等等;当然有些错误答案比如不大于4,不等于7……及时发现这些错误,随即让学生判断正误)看似平淡无奇的概念,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把概念板书下来,强调三要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课堂教学必须以思想方法为主线。探索、猜想、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喷发出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的火花。学生的探索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只要其思想有一点可以借鉴的地方,就要鼓励、保护学生的大胆探索、猜想精神,并把它引导和启发到正确的教学思想方法上来,绝对不能扼杀另类答案,教学中只要估计形势可说的、可讲的,要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去唱主角。  总之,学生的思考欲望因素需要把课堂还给他们,他们都带有某种欲望进入教室,渴望获取新的知识,期望理解客观世界;期望能受到同学们的尊敬,能得到互助组(包括教师)的承认,并且希望有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而强烈的学习欲望直接推动着学习的内动力,教室的驾驭能力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炼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有学情分析;“四明白”即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入点,明白板书设计。在实际教学时,只要不照本宣科,那么还课堂给学生就会物化为累累硕果。 
参考 文献 : 
[1]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 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数学课堂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克劳斯著.梁志学译.从 哲学 看控制论[M].北京: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2005. 
[4]杨小微. 现代 教育理论[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