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站
课件站  

  小学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初中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历史 政治   学前 幼儿园

 
当前位置: > 论文 > 初中德育论文 >
内燃 渲染 净化 激发 ——记法泗中学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9-03-25 10:10:18
题  目: 内燃 渲染 净化 激发
——记法泗中学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论文纲要
 
  • 引言(介绍德育工作现状)
  • 纽带(阐述国学经典与德育树人的内在关联与一致性)
  • 引擎(德育工作的推动力量)
  1. 内燃
  2. 渲染
  3. 净化
  4. 激发
  • 契机(结语:今后德育工作发展的指南)
 
 
 
 
 
 
 
 
 
 
 
 
 
 
 
 
 
 
 
 
 
课程融合育人论文:
内燃 渲染 净化 激发
——记法泗中学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创新
法泗中学   张武庆
  • 引言
时代的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同时,也催生了诸多如犯罪、腐败、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等等社会丑恶现象。而现代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功利色彩,以至于中华传统的“忠、孝、礼、义、廉、耻”几乎荡然无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校而言,造成了难以估摸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不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和影响,如是非、美丑、善恶界限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不讲信用、欺骗盗窃行为时有发生;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非常淡薄等等。这是亟待需要解决的。
就我校而言,由于属于农村地域,现阶段学生在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取是相当有限的,他们仅仅只能从教材里接触到极少的古典诗词。这是非常浅薄而缺失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不过是浩瀚经典诗文中的“冰山一角”,甚至连一角都算不上,学生难以从中习得必要的传统文化精髓,不利于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是人格陶冶最重要场所,必须重新审视和利用国学经典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以达到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道德品格、增强人文底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目的。
 
  • 纽带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具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价值。国学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能使人明智,洗涤灵魂;能培养智趣,增长才能。
而对于中学教育来说,学生的少年阶段是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学生一生高远智慧和优秀人格的基础,成为学生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从小的方面讲,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识字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大的方面讲,可以让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
国学经典教育是全新的素质教育,它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同时也对学校德育树人工作有着难以估摸的巨大作用。深入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以诵读长知识,以诵读增智慧,以经典促养成,以经典树理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 引擎
以校长李标为组长,党支部书记袁华堂、办公室主任刘传芳为副组长,教导处、政教处、各年级教研组长为成员,各班班主任、语文老师为核心,我校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国学经典育人体系。其中,我们采取了四种全新的德育树人策略,力求尽一切力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1. 内燃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其自身优劣的剧烈碰撞,进而催发其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这样一种自我矛盾、自我挣扎进而转为自我激励的过程,就像发动机工作时碰撞、压力最后转为动力一样,我把它称为“内燃”。
  燃料,则是国学经典。因此,在选取国学经典教育材料时,我着重选取一些能够激发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自信心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如古代经典故事和传奇: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为血国耻,勾践“抱冰握火、卧薪尝胆”;为了国家尊严,蔺相如“怒发冲冠、完璧归赵”;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英勇大义留下“不人虎穴,焉得虎子”的豪迈壮语;南宋岳飞“精忠报国”,戎马一生奔赴沙场;明代戚继光“驱逐倭寇”荡气回肠;顾炎武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激励斗志的爱国经典故事,为后人留下了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通过课堂学习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典故,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起着积极的榜样作用和推动作用。
  1. 渲染
教师通过自身的示范和榜样作用,进而引领学生深入其中,受到经典文化的感染和影响,这种传递式教育方法,我把它叫做“渲染”。
在国学经典课堂上,教师只有通过亲身诵读国学经典,真切感悟经典文章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在诵读中感悟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荣耀,感悟诗文中的真善美、礼义信,体味诗文中精美的比喻、喷薄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才能有“资格”去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开展 “师生共读经典”活动,通过读书笔记、读书研讨会、读书沙龙等各种形式,使师生间营造一种和谐共进的文化学习氛围,同时也是改善师生关系、发展师生情谊的重要举措。
  1. 净化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校园浸润浓厚的国学氛围,净化校园风气,提升人文素养。同时,国学经典的伟大力量还体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教导之中。
在学校里,班主任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力,但对学生最有效的影响并非权力因素,而是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塑造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在处理班级事件中游刃有余。就此,孔子的师生关系,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可以从孔子身上,学习到诸多有益之道。
有时,面对班级事件我会着急,也会气恼,但是孔子思想告诫我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以免说话不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有时,学生之间难免发生小冲突、小矛盾,这时我会告诫学生要用“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以和为贵”的思想来看待和处理事情,努力创建平等、和谐的共荣关系。
此外,由于农村地区学校留守儿童较多,他们中很多孤僻、自私、任性,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难以与同学和睦共处。面对这种不和谐的因素,我会时常在课堂上告诉他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让学生明白相识也是一种缘分,我们应该珍惜这种缘分,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才会是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通过这种利用国学经典不断促使学生改进的方式,学生思想明显得到了多多少少的净化,受到了不可小觑的启发。在这种情况下,班级管理也显然顺手了许多,班级面貌焕然一新。
  1. 激发
“优美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精妙的课程融合育人无形。”全力营造“国学经典育人”的环境,让校园处处充满书香,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素材,使学科教学闪烁人性的光辉。于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设计了以下“激发”策略:
(1)楼道和走廊挂上儒家经典治学名言的宣传牌,使儒家思想的精髓为全校师生提供智慧和启迪,营造构建和谐校园的氛围。
(2)开展“百善孝为先”感恩行动——积极倡导“每周为父母做一件事”,“向他人伸出援手”等实践行动,使学生学会敬重父母,关爱别人。
(3)定期举办“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让全体师生从经典诗文中学习美德、崇尚美德、践行美德,陶冶师生情操,进一步增强了校园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课堂内外有针对性地进行“仿古人书画,塑现代文明”古诗文配画、书法展示活动。在身临其境的临摹书写过程中,学生必然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感觉,对古代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
(5)创办 “微雨”文学社及同名校刊微雨,发表学生习作,定期将学生优秀作品搜集整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兴趣。
(6)班级建立具有本班特色的中学生行为规范。如我班上学期的“行为规范”中就增加了“一切为了你们的梦想为宗旨”的内容。班训中还加入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似的格言警句。
(7)开展“我知我家,我爱我乡——我的鱼米之乡”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搜索自己家乡独特的引以为豪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产,以加强其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
(8)通过“班级图书角”和教室布置,设计“书香班级”。教室里设置“读书角”,班级墙壁上张贴“每月图书推荐”和优秀学生作品,充分发挥经典的环境育人、化人功能,使学生自觉具有良好行为习惯。
(9)继续深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各科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教育理念和思想内涵,加强校园“无声无形”教育。
 
四、契机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学生就是这座不朽的银行的终生受益者。只有恰到好处的发挥国学经典的伟大育人作用,才能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更加顺畅,才能使学生的未来发展得到一个长久的稳定的支撑和保障,才能促进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长治久安。
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必将更多地将国学经典纳入其中,成为“德育树人”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学生通过背诵和学习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将历史地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行为修养等结合在一起,并纳入了自身的提高和完善过程之中,也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浏览其它相关的优秀教育论文】

上一篇:班主任培养学生管理班级文化建设之研究
下一篇:教育反思与案例及论文编写指导作业